如果爱35爱之热恋

热恋的审美追求,在美学史上面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就是“羞怯美”。

人作为世界上最高级和最有尊严的存在物,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明显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知智、意志和心灵。他说,我们主张“羞怯美”的追求。这是因为,羞怯不仅是控制性欲冲动的有效审美手段,其审美意义还在于它抑制肉欲因素对爱情的直接作用,给爱情披上了朦胧模糊的审美外衣,并推动和丰富着爱情的审美想象。

人类有一种羞怯美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美感呢?

它能够让人含蓄内敛,它能够让人不那么直奔主题,它能够让人更多的时候用一种理性去遏制住那样一种感性的冲动。而很多现代人真的体会不到了,比如更多的人是通过匹配条件而达到婚姻的目的的,很多人通过相亲这种形式,进行经济资历各种条件这类手段的衡量之后,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交往,直接的进行配对交配,男女之间恨不得上去就要发生性关系。

而人的尊严很多情况下就是在一种羞怯当中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需要时间,需要距离,需要沉淀,需要共同经历风雨,经受人生复杂的诱惑和考验后,才能培养出感情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羞怯感,它几乎总是出现在爱的感受之中,通常伴随着亲呢的活动。而性的羞怯,其概念与羞耻的概念不同。性的羞怯是两性关系的一个方面;而羞耻是人与人的道德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人的性羞怯是害怕伤害两性关系的精神美,而人的羞耻感与人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有关。

性的羞怯使人极力掩盖两性亲呢与接触,在谈论两性关系时的男女,会感觉到一种拘束,这是一种自我监督的表现,也是一种道德和审美反射。在亲昵的环境中,即使是与所爱的人单独在一起,双方也会谨慎地直接提到有关色情和肉欲的东西,因为这种性的羞怯,是一种文明社会所固有的情感,它有着特定的文化作用。

羞怯表示它优越于肉体,是人的道德观念对性的裸露批判,也是人于动物的特定形式之上的,心灵的一种特殊反应。

所以康德认为: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与善和德和谐一致,就算是在它很过分时也是这样的。他又强调:在两性关系审美化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亲呢情感,还有另一种功能,那就是要给大自然最合乎情理的目的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以免因为过分粗鄙地了解这些目的,而对人的本性苏醒的目的造成反感,而人的本性最强烈、最精微的倾向与这种苏醒都是有联系的。

而性的羞怯还具有特定的外部表现。第一个标志是突然脸红,即血液涌向面部的条件反射,第二个标志是用手、衣服或其他东西掩盖身体的某些部位。即使是在十分推崇裸体的古希腊时代,表现一定的内心活动的女性羞怯反射也有存在。一些时代的道德观和审美观遗迹——伟大的艺术品就证明了这一点。

梅底奇的阿佛罗狄忒和伯拉克西特列斯的“克尼德的阿佛罗狄忒”都是雕像,它们都反映了拘谨感和羞怯感,尽管表现得十分含蓄。米洛的爱神阿佛罗狄忒作为最高尚的女性形象,也闪烁着羞怯的魅力。她那从大腿上滑落的衣服是随便披在身上的,这一滑落的状态便袒露出她那美丽动人的裸体。而她的随意性则表现着她这滑落和裸露的意识。一些古希腊艺术家认为,米洛的阿佛罗狄忒雕像那只短缺的左手,其实是在托着从腿上向下滑落的衣服。

所以,古希腊的艺术大师们是十分懂得作为女性美的属性的羞怯,这是多么重要。

羞耻是人的一种使自己生活中的某些角落避开别人的愿望,也是一种防御情感。反而大自然的其它动物,比如野兽它是不知道羞耻的,大自然中的羞耻,只是到了人类才有的,而且是在脱离了原始状态,并朦胧地意识到应当摆脱他与动物的近似后才有的。

当人们把性的神秘变成为心理和生理享乐的源泉后,必定会认识到这一发现给文明带来的危险,人们打开了人类存在的一个神奇传说,便成了使身心陶醉的强烈地享乐的主宰。然而,我们对这种享乐应当节制,因为纵欲的享乐会对人产生危害。不加节制的、直接的性刺激会使异性处在长期兴奋状态,引起双方关系混乱,对个人关系来讲,最终损害身体健康,甚至是造成纵欲短命;对社会来讲,会破坏社会道德人伦秩序。

几千年前,人类就有了羞耻之心,而掩盖身体的某些部位就成为重要的事了。因此,在神话和宗教宣扬的道德的详细规定与影响下,人类的羞怯就必然产生了。通观人类的文明史,在很长时期以来,许多民族都对裸体都有很严厉的歧视。

比如几千年前的印度南方,就有女人必须把嘴巴也遮盖起来的习俗,而穆期林这类戒律是很严格的,如果有男性外人在场,女人就必须用特制的罩纱蒙住手腕以上的臂部及除额头,眉毛和眼睛以外的整个面部。当然,今天的很多思想观念已经大大的开化了。

羞怯不仅是控制性欲的一种形式和人类意识的一种反射,它还控制着是控制与唤醒两性关系的精神因素,将纯粹的生理作用减弱。或者说,羞怯抑制肉欲因素的直接作用,为它披上了一件神秘外衣,推动着想象力的发挥。

而爱情的实现,男女双方的肉体关系和精神关系都要具有一定的和谐。女人的羞怯促使两性关系获得社会性的和具有高尚情操的发展,促使在恋爱双方交往中的身心因素在和谐配合的基础上,爱情就可以得以充分的发展。

因此,羞怯美,朦胧美,距离感,会更加深对彼此的认知与体验,因为生动的爱情故事,往往让人回味深长,记忆中的点滴,会增加情人之间的友谊,也会增加人的大脑的忆识深度,就正如一句名言,人在危机之时,痛苦之时,绝断之时,或者说踏入悬崖之际,会想起一句和尚的名言,“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

所以从美学范畴,羞怯美其实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美学范畴,你比如说,我们上面说的,说谎话会脸红,这就是羞怯美的表现,那么今天中国人说谎话都不脸红了,他就丧失了一种审美规范的东西,那这样人性就会堕落了。

他去做一件不该做的事,他会觉得心跳加速这也是一种羞怯美的规范,这是人的尊严的体现。用他所有的常识,所有的价值观,所有的人生观作为铺垫,使得他在一些场景当中,想到去做一些不合适事情的时候,感觉到很羞怯,人有了羞耻心,就胆怯了,就不敢了。

我们今天会发现,有很多其实是不该为而为的行为,恰恰是因为缺乏了审美机制。而这个审美机制是人所特有的,动物没有,我们特别的把它引申到爱情领域里面,它能够让我们避免直奔主题的冲动,避免直奔主题的那种急不可耐,避免直奔主题的自然主义的那样一种放荡。

当然,它强调,需要有一种很朦胧的一种审美的想象的东西来赋予爱情的美感。

而且,康德在这个方面,又以其哲人式的睿智和深刻,非常绝妙的论述过这个问题,他说:“羞怯是人性的某种秘密,它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但永远同善的德行和谐一致。即使在他被人责怪为冷漠和不可思议的时候也仍然如此。羞怯使人以免于过分粗鄙地发现人性。而人性中最精微的和最强烈的品性都是和羞怯联系在一起的。”(瓦西列夫:《情爱论》三联书店,1840,140)

康德是很欣赏这样的人性,人应该当要有羞怯美。当然了,康德并没有专门讲过爱情,它所讲的是整个人性,比如说做坏事他会脸红,说谎话会脸红,做不该做的事情他自己会内心狂跳,手心出汗,甚至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即使是独自时,好像也觉得旁边有人在看着他一样。

而在爱情领域里面特别需要这种东西,尤其是当相处久了,已经经过了审慎之后,觉得关系也牢不可破了,彼此也非常的熟悉了。这种审美追求的羞怯美,这时候更不应该是忽视,反而它是最需要的,它能够让我们摆脱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而处理不好这种热恋的关系,会导致头脑发热,非常冲动,这很可能会忽略很多东西,给自己带来一种伤害,而这种伤害有时候对人来讲是毁灭性的,搞不好,对人带来一种“冲动的惩罚”。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报导,上海某一个高校有一对大学生恋人,后来在教室里面做爱,无意当中被人拍了录像,然后挂到网上了,后来这个女生知道了之后,她跳楼自杀了。

当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谴责这种卑鄙份子,他的一种窥视隐私的心理变态,把人家偷拍了,还挂到网上去,而且造成了一条年轻的生命因此而消失了,当然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谴责,后来法律确实也在做。

但是反过来讲,作为男女主人公,这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些欠妥的地方,当然我们评论死者好像有点不道德,她已经以生命作为代价,为自己的过失而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

但是,我要提醒一下,我们今天热恋的情侣们,好像在这个问题上面,还不如守持一点古典主义的东西为好。那种想象、那种期待、那种远景、那种朦胧的东西,其实是更美的生命体验。

人性有人性的东西,而理性有理性的尊严,多考虑一点,多思考一下,多反省一番,它可以避免我们很自然主义的,很原始粗鄙的,赤裸裸的来表现生物性的一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