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了《嫌疑人X的献身》,令我印象深刻,索性去补了东野圭吾的另一部推理小说《恶意》,看完之后我对于野野口对从小帮助他的好友加贺满怀恶意,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后半辈子也要让加贺身败名裂让我震惊之余也感到了一丝疑惑,何以至此?难道真的是那个主导霸凌的学生曾说过的这句话:“就是因为看不顺眼所以看不顺眼。”吗?
最近读了《我的外婆,从不内耗》,文中的外婆是一位很懂人性的人,她对于''滥好人''和''帮的多错的多''的人性认识很深刻,给我了一些启发和感悟。所以说,读书总是能在不同的地方对原来的问题和思考给予新的启发~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破窗效应'',大意是有个有完整的房子,一直以来都很干净,有一天它的一个窗户破了,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最后没过多久它所有的窗户也都破了,整个房子都变得破破烂烂。这种暗示性的纵容会让人们不自觉地放纵和破坏。这个现象也解释了为什么干净的环境人们会自觉地找垃圾桶,不留下任何垃圾,而脏乱差的环境也会使人到处乱扔垃圾。而一个人的待人处事则会让对方判断该如何与之相处。《鬼谷子》有云:''让己者,养人也。'',意思是过分谦让自己的东西,会助长他人的气势。
''我是一个好人''作为人类的核心信念,大多数人也将其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石。''不要让别人总是免费从你这里拿走好处。如果你总是不求回报地帮助对方,底线可能会越来越低,甚至开始接受一些不合理的请求。''心理学上有个门槛效应,具体而言是:先让对方接受一个较小的请求,下次再登门拜访的时候,再提一个较大的请求,这样对方为了维持初次见面建立形象一致(我是一个好人),就更容易接受你的请求。''而一直受到帮助的人,如果这个帮助是他能力范围内可以回报的,就不会威胁到“我好”这个核心信念,不会对他的自尊和自我认知产生影响。然而,如果你的帮助太多,他无法回报,他的信念可能就变成“我怎么不如他?我没有他好”。''他会对自己的认知和核心信念起冲突,从而为你比他更好找原因,比如钱来路不正,过的这么好肯定攀关系了之类的,他的核心诉求从回报你的好变成了维护自己的好。
''一个借钱太多而无法偿还的人,根本不想去赚钱还钱,因为他已经认定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只会希望债主消失,那么他的债也就消失了,威胁他自尊的人也就消失了。这就是人性。''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个大富翁破产他的两个儿子要逃往国外,这时原大富翁给他们介绍了两个人,一个已经帮助过这个大富翁很多次的人,大富翁欠他很多钱和人情;另一个是大富翁曾经帮助过的人,他还欠大富翁很多钱。最后帮助大富翁的人也帮助他的儿子顺利逃出国外,在这个儿子风波过后回国找兄弟的时候却发现兄弟早就被那个被大富翁帮助的人泄密而惨死在国内了。
因此不要无条件无底线的帮助别人,与人交往要设置一个边界,有原则有底线才更好相处。也不要不求回报,有问题有事情自己不能解决好的也可以多发动人脉多问人,毕竟,有来有回互相帮助的人才会让人觉得好相处,我们都不是超人,一个丰富,各有优缺点,相互请教的人际关系可比什么事都自己解决的独立的人际关系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