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作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成为先秦文学史上两座高峰。殊不知,先秦散文的成就完全可与诗歌相媲美,成为先秦文学史上另一座丰碑。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别。先说说历史散文吧。
历史散文,顾名思义,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散文,“记事”是它的主要特征。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周之前,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如果追根溯源,散文的最早源头就是甲骨卜辞了。殷商时期,统治者借用神权来统治臣民,当时的文化基本以巫祝为主。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殷代王室记录占卜的卜辞。
由于最初以备忘为目的,加之刻写困难,因而甲骨卜辞多为简单概括的零散句子,只能算记事散文的萌芽。
这一时期出现的《尚书》,是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学者补充收录的托古作品。
从文学角度来看,《尚书》是我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是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我国记事文字之祖。
《春秋》记述春秋时期二百四十多年各诸侯国大事,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开启私人著史先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具有开创一代史书体例的意义,起到垂范千秋的作用。
在写法上,《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精简,却“字字针砭”,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多为后世史官所借鉴。
第二个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
《左传》,所记之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从本质上看,《左传》既是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后世评价“继《尚书》与《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作品”,“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的问世,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国语》据传也是左丘明所著,为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其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终至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与《左传》相比,《国语》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第三个时期以《战国策》为代表。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兼顾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善于述事明理,刻画人物形象逼真,语言非常有文采,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是一部很优秀的散文集,以来史传文政论文都有一定影响。
《战国策》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的语言运用达到了新的水平。
这一时期历史散文发展水平较高,对后世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写作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