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

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这人世间,像一张等待书写与描绘的白纸。在尘世的喧嚣中前行,总会被一个古老而终极的问题叩问心扉: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

起初,我们大抵都以为,所求的是一种“占有”。我们渴望占有知识的星辰,以照亮前路的迷茫;渴望占有财富的磐石,来构筑安稳的栖所;渴望占有情感的纽带,用以抵御生命的孤寒。这原也无可指摘,生存的本能与发展的欲望,是生命最初始的动力。然而,当占有演变为一种填不满的匮乏时,我们便仿佛置身于一座华丽的迷宫,廊柱皆由金银铸就,却唯独找不到出口。我们占有的越多,似乎越是为物所“占有”,灵魂在重重负累下,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空洞。

于是,在某个寂静的时刻,我们或会开始追寻“体验”。我们想体验春日樱花那凄绝而壮美的飘零,体验秋夜星空那深邃而冰冷的凝视;想体验创造时心流奔涌的忘我,体验爱与被爱时那甜蜜的痛楚。生命,在这一刻,化作了一场无限丰盛的感知之旅。这体验,固然比单纯的占有更近生命的本质,它让存在变得鲜活而深刻。然而,若只沉溺于体验的浮光掠影,人生又是否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我们只是被动感受着悲欢离合的观众?那最终的“意义”,似乎依旧漂浮在体验的汪洋之外,不慌不忙,做自己的小太阳。未来从不辜负每一份努力,光辉属于那些坚持走下去的人。生活的美好,不是与众不同,而是不同于平凡的自己。

老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这一生,最要紧的事,不是看清别人,而是读懂自己。而读懂自己,其实就是要做到认识自己,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时光在穿透“占有”的迷雾,超越“体验”的浪花,那更为深邃的内核,是一种“成为”的意志,而其最核心、最艰难的使命,便是“成为自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终极的渴求,并非带来什么,亦非带走什么,而是将这一趟生命,当作一方璞玉,一凿一斧,雕刻出只属于“我”的独特形态。我们所要的,正是这“成为自己”的过程——这不仅是生命的意义,更是生命本身最庄严的使命。

“成为自己”之所以至关重要,首先在于它是我们对抗世界之同质化洪流的唯一锚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标准答案、成功模板与世俗期待的时代。从求学、职业到生活方式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有一条被广泛认可的“康庄大道”。若只是随波逐流,忙于占有那些被社会标榜的资产,沉浸于那些被媒体渲染的体验,我们终将发现,自己活出的,不过是千万复制品之一的、模糊而可被替代的人生。“成为自己”,正是在这片混沌中,点亮一盏名为“我”的灯。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向内探询:撇开所有外界的噪音,我真正热爱什么?我认同什么?我的天性、我的潜能、我的局限何在?这份对内在真实的不懈追问与坚守,是赋予我们存在以分量与独特性的根本。

进而,“成为自己”是一个动态且充满艰辛的创造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发现。 它并非像找到一个预先埋藏的宝藏那样简单,而是像一位艺术家面对一块原始的大理石,需要凭借洞察、勇气与耐心,将那个潜藏于内的“自我”形象一点点剥离、显现出来。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勇敢地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全部后果。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选择一种不被理解的价值,选择在跌倒后依然用属于自己的姿势站起来。每一次真诚的选择,都是对“自我”的一次雕琢。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因为成长本身就意味着对旧有形态的打破;但它也孕育着最深刻的喜悦与自由,因为当我们按照自己内心的法则去生活时,我们才获得了真正的、内在的解放。

因此,若说我们来到世上究竟要什么,那答案并非一个静止的名词——不是功名,不是利禄,甚至不全是幸福。它是一个持续终生的动词:“成为”。而这项工程的灵魂,便是“成为自己”。我们是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旅途中,不断地辨认自己、选择自己、塑造自己,最终完成那件名为“我”的、举世无双的作品。我们风尘仆仆,来此一世,最珍贵的所得,并非占有了多少外在之物,体验了多少悲欢离合,而是我们能否在终点回望时,坦然地说:我倾尽所有,真诚地活过,我勇敢而完整地,成为了我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