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感觉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作文了。每每提起作文,大多数人都会“哎呀,又写作文呀!”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我也因为这个问题很是头疼。曾经想过很多办法,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具体写法,诵读满分作文等等,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从2015年秋季带上这一批学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观察他们。有一次,有个学生的作文写得有些杂乱,我将她叫到办公室面对面地交流了一番。在了解了学生的习作构思之后,我发现她的设想还是很不错的。于是我大力表扬了她的构思,同时和她交流了我对这个题目的看法。后来我们两个一起梳理了这篇习作,学生很是激动地说:“老师,我想重写一篇,写好之后你再帮我看看可以吗?”我当然是欣然同意。第二天那个学生就写好了,我一读发现进步很大。反思了这个学生的进步,我发现在课堂上的笼统讲评确实效果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效果好,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老师是和他在一起的。于是,从那次之后我就开始坚持大部分的学生作文实施面对面交流。我们一起品评习作的优缺点,一起探讨文章的构思立意,一起琢磨遣词造句。学生的写作在我的参与之下兴趣有了很明显的提升,而我也在作文教学中有了新的长进。
没多久学校创立了校刊,要求学生和教师要积极投稿。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想动笔的冲动,但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付诸行动。这次,是必须动笔了。在尝试着写了两篇之后,觉得好像还找到点感觉。所以,在随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就有意识的开始动笔。有一次在给学生辅导写作的选材时,我随口就说到了自己刚刚写的一篇小文章。学生强烈要求要看,我拿出自己写的《一把雨伞》给学生朗读了一遍,结果,学生反响特别热烈。那节作文课,我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比平时认真了很多倍。课后出现了好多篇优秀习作:刘欣媛同学的《今年春天让我感动》和冯媛的《今年寒假让我无奈》等深深地打动了我。慢慢地,学生会很自觉地和我交流写作的体会,每次作文写完之后就会积极地询问我批阅情况。而且,也会常常和我一起共同创作,我们一起完成了许多的创作。在我的《又是一年樱花开》的引导下,聂阳洋的《樱花树下的思念》诞生了;在我的《秋雨晨韵》的引导下,肖钰欣的《仰望大树》诞生了;在我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引导下,何银霞的《想念那最美眼神》诞生了……作文课成了我和孩子们最喜欢的时间段。
在这样良好氛围的感染下,班上学生的优秀习作也越来越多,我开始把他们每次优秀作品都打成电子版存在我的电脑上,预备在他们毕业时给做个作品集。接着我又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作文竞赛并尝试着投稿。我们先是在学校校刊上投稿,第一期就有我的学生五篇稿子被征用。期刊出来后,学生们一个个写作的兴头就更大了。在语文报社组织的“金太阳”杯作文竞赛中,宋妍同学的《母爱,让我感动》获得银奖,收到获奖证书的那天,宋妍开心地在我面前又笑又跳。随后又有十几个孩子在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组织的“新人杯”作文竞赛中获奖,而我也获得“全国校园文学辅导二等奖”。刘欣媛的《让我感动的一件事》、聂阳洋的《我的思念》相继在2017年《少年月刊》的11、12期上得以发表。捧着学生的写作成果,我的心也被深深打动。原来用一颗真诚的心为孩子付出,作文也是可以让他们绽放自我的。
看着孩子们地进步,我由衷地感到幸福。现在大部分学生对作文课不再无措与厌烦,反而有了深深地期待。我的作文教学终于不再让学生感到畏惧,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值得欣慰的。如今很多孩子在作文批改后都会积极地再修改,然后打成电子版发给我,希望我给他们再批改。作文已成了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作业,也成了我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一个新的平台。
教育的道路很长,我要用自己的真诚和陪伴与我的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