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演变、架构及其培育研究》
曹先生金句:
1.要让符号开口说话。
2.老师讲得越清楚,学生越不会。
3.该出手时就出手,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
4.以儿童为中心,我们为儿童着想了吗?
5.数学教学不可使用“屠龙之技”,数学思想不是脑筋急转弯。
6.竖式是口算笔记的简化方式。是一种记录方法。
7.小学数学,姓“小”名“学”。要立足儿童,彰显数学。
8.华罗庚说:“数是数出来的,量是量出来的。”量感也不是独立存在的。
9.数学依靠推理获得正确结论,有时无法也无需实验验证。这是数学的本质特征与精髓。只知眼见为实恰恰是理性思维缺失的表现。数学的育人价值不可替代。
今天一天是曹培英老师的讲座《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演变、架构及其培育研究》。学员们对曹老师都非常仰慕,平时只看过他的书或者视频,现在这么近距离的和专家面对面,还没开始的时候便是有一阵疯狂的追星拍照。曹老师非常敬业,没等主持人介绍,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讲座。
曹老师首先讲了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并用3、6、18概括了核心素养的框架。
接着曹老师又讲了核心素养的演变。这一部分知识我们是很不熟悉的,作为一线老师,我们都觉得核心素养是非常高大上,是高层层面的内容,定下来我们学习就好了,从来没有去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定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以前是什么样的。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国很早就非常注意“日用计算”的两个关键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一直在增加。
目前对小学数学学科素养体系也有若干争议,比如:低年级能落实六项素养吗?数感能否归于计算能力?教师在设计课例的时候要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关于价值取向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他举了一个例子:“认识1亿”。这样抽象的大数怎样去认识呢?几个不同的设计彰显了老师不同的价值取向。数学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那就是它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数学依靠推理获得正确结论,有时无法也无需实验检验。这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和精髓。只是眼见为实恰恰是理性思维缺失的表现。数学的育人价值不可替代。
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的教学设计,很多老师总是在“新”“奇”“巧”上下功夫,希望自己设计与众不同,也因此而忽略了数学本学科的价值取向。
曹老师还介绍了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思路,使用从整体到局部“上挂下联”的研究思路。以单元整体备课为突破口,克服“课时主义”“碎片化教学”的弊端。
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平时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的,对于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对6年的教材比较熟悉,知道知识点前后的联系,备课时能够兼顾知识的系统性。但是对于有些新老师来说。“碎片化”教学仍然大量地存在,只靠老师个人去突破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整,集体备课可以走捷径,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下午,曹老师讲了两个课例。一个是关于计算的,一个是关于空间图形的。计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这个课例分析中,曹老师提到了学生的错误率是惊人的,老师分析了一些错误原因,有的是误读数据,有的是算法多样化干扰了学生。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练习那些数才有效?(乘加)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听算)。
曹老师对竖式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展示了几种其他的乘法计算方法。比如:台湾的“视窗”、印度的“从高位算起”以及一些其他的方法,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曹老师认为列表更为简洁。
这一点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论,因为在一线老师的教学中,竖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记录方法,在教学中是核心知识,而列表法在数学中也要求学生掌握,但是并没有提到很高的地位,其他的“视窗法”“印度乘法”以及格子法只是了解。
为什么“竖式”在孩子的心中这么重要呢?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说喜欢“竖式”呢?并不是因为“竖式”的方法特别好,而是因为竖式的历史太悠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基本上班里的孩子都会有提前学习,在没有讲竖式之前已经会用竖式了,这些“提前学习”并不需要报班,孩子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都能教,也乐意教。因为这部分内容也是成人在小学数学中最没有忘的部分。当竖式形成自动化之后,孩子们就喜欢选择这种方法了。
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曹老师介绍了两节课:浙江毕宏辉和江苏吴东东,可惜这两节课我们都没有听。曹老师也讲到了如果要成长也需要站在高人的肩膀上,多听课多看文章,如果只有内部的教研,很难突破。这一点是我们以后要改进的。
今天的内容比较多,好需要好好消化,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