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曹操背观音去了》是当代作家蔡崇达“故乡三部曲”第三部作品《草民》里的故事。故事以福建泉州沿海小镇东石镇为背景,描述了一位名叫曹操普通老人的平凡生活,探讨了人性、信仰和生活哲学。
喜欢蔡崇达的作品,惊艳于他质朴、通透、温暖的文字。读他的文能拨动心底柔软的琴弦,无声地弹奏,如涓涓细流滑过,又如裂缝中射进来的阳光,让人通体暖融融,倍感亲切,妥帖安稳。文中的人物就像是记忆深处熟悉的阿公阿婆,向自己递上鸡蛋或热气腾腾的饭菜,让人反复回味,咀嚼故乡的味道。
一、曹操名字的由来
《曹操背观音去了》中的曹操,不是史书中一代枭雄的曹操,而是一个长得像丝瓜一样的普通老人。他的名字是他父亲无意间喊的,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有个戏班子巡演到他们小镇,而这个海边小镇难得有戏班子来,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讨小海的人,和三五亲戚喝了庆生酒后去看戏,看到穿着戏服画着花脸的人唱戏,被第一声唱词震撼得目瞪口呆,他一边看一边激动地骂,大声嘟囔着:“人就是应该活出个名字来。”就这样,他就被取名曹操了。他的名字后来经常被人们取笑,也成了他一生的尴尬和屈辱,而他则一直瘦瘦长长、安安静静、笑眯眯的。
二、曹操的人性光环
曹操的长相和性格让人印象深刻。从“我”记事起,他脸上的皱褶就像海浪一样,把眼睛都遮盖了,要仔细寻找才能看见他的眼睛,他坨着背,头似乎要弯到地上去。
他每天早上都会准时从西码头出发,经过长长的青石板路到达东码头,前面背卖鱼的篓,后面背观音菩萨,还点着贡香。下午将没卖完的小鱼、花蟹背篓挂在后面,将观音菩萨背在前面,从东码头回到西码头。东石镇的渔民就住在西码头与东码头之间,他每天早上经过时会一家一家问候,见门开着就对着门问:“你今天感觉好吗?”如果门没开就他就踮起脚把头探进窗户里问,要等到答复他才会离去。下午回来时他又会问:“你今天过得好吗?”听到“过得好”的回答,他就说:“那太好了。”听到“不好”的回答,他就会笑眯眯地问:“要和菩萨说说话吗?”然后拿出签和卦……人们习惯了他每天的问候、敲击木鱼和叫卖的声音,最后变成了依赖,盼望他准时出现。
他背观音是有原因的,他父母兄妹离去后,老婆因意外事故死去,他一病不起,有一天晚上梦见老婆被菩萨接走了,他就哭完了笑,恢复了笑眯眯的模样,开始背观音菩萨,这一背就几十年。他每天的问候救了很多人,成了连接东石镇人的纽带,“我”和母亲的命都是他救的(父亲出海,母亲怀“我”时遇到了突发状况)。
像曹操这样熟悉又普通的老人,热心、温暖,吃尽了生活之苦,像极了我们儿时故乡里身边的人物。看到他救“我”和母亲的片段,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百感交集。还有曹操死的那天,金色的阳光打在他身上,满脸金灿灿的笑容,仿佛每条皱纹里都透着光,他背上的菩萨全身也发着金色的光。
三、草民的生生不息
作者书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草民,他们像野草一样迎风起舞,生生不息。回望故乡,我们为何生生不息?凭什么生生不息?这是文章的开篇语,在日益拆建和荒芜的故乡,还有什么是我们无法割舍下的?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时间的流逝,我们越发牵肠挂肚,因为那是我们的来处,是我们的根,是祖祖辈辈共生长眠的地方,那里有养育我们的土地和父母,以及善良温厚的乡邻。
曹操,父亲母亲以及那些故乡的人,他们吃尽了生活的苦,受尽了人间的累,却依然从容面对,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守着故乡盼望儿女们归来。他们淳朴厚重的爱,是身在异乡的游子永远的牵挂和不舍!
摘录文章里的一段话,这大概是《曹操背观音去了》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吧!
活在这世界上,谁的人生不是堆满了苦头,谁不需要学会吞下自己的苦头呢?这世间需要有东石镇的曹操啊。每个人心里都是汪洋,都自个儿在沉浮着,哪有力量看着别人啊。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每天走到每个人心头里问一句,不管被问的人有说没说,不管那个人是真好还是假好,但听着问这么一句,心里总要好过许多吧。曹操走过那么多难走的路,自然能看得到所有人更多的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