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真是好东西!谁不喜欢钱?
两位熟人见面,寒暄两句,大都会问对方,近来在哪里高就啊?能挣多少钱?这些在老外眼里就是隐私,是不礼貌的发问,会生气,而在我们的文化里,似乎表明双方关系很铁,同时也是对对方的一份关心。
那么,如果有人请你杀掉一只讨人喜欢的哈巴狗,刚开始,你正义凌然,严词拒绝。,后来,对方加大酬谢你的价码,从50,100元,到一万,两万,再到一亿,两亿,你会不会动心,会不会杀掉那只狗,哪怕它和你无冤无仇,哪怕它并没有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
有没有那样的时刻,你不愿做,是因为那个价码引不起你的心动,而一旦那个价码高大到你想象不到的天价,有人,至少会有一部分人丧失了原则,丢弃了底线,一念起,随之手起刀落。也许过后,蓦然回头,突然惊觉,自己的心里很难过,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一切即成定局无法挽回?
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真是如此吗?
不尽然。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在这里讲了两类人。那些做好事的人,和那些损人利己的人,起得都好早,鸡叫便起来。只不过一类人是和舜一样,为了给他人谋福祉,一类和盗蹠一样,为了给自己谋私利。
那么谋私利和做好事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大相径庭的吗?有时也不尽然。(损人利已,中饱私囊者除外)
事实上,有多少人早晨醒来,睡眼惺忪的睁开眼睛,便按着自己的作息习惯,想都不想的例行公事。有的或被动,或主动的奔波在上班的路上;有的快速洗漱打扮,然后意气风发的去接待客人;有的做好早餐,一遍又一遍的催促孙子孙女起床上学;孩子们则背上书包,或开心或郁闷的走向学校……
很少有人睁开眼就盘算:今天我要得到什么好处,或者今天我一定要搞掉某人。但是,我们做的事情中,自然有利益的存在。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小人”,挣扎在生活的边缘线上。上班才有人发给薪水,接待客人除了薪水还有自我的成就感,照顾好孙子孙女,让他们吃得安全健康,我才放心,开心。而孩子们或许想的是,即使不情愿去上学,但是为了爸爸妈妈,为了成绩单上的排名,还得硬着头皮去啊!
这样的想法很朴素,更没有过错。为了这样的利益而奔波,绝不可耻。我们拿到的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是不伤害他人的利益,甚而至于某种程度上为了他人过得更好而得到的报酬。这样的利益拿得安心,也理所当然。这样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也和向善联系在一起:认真的工作,自然是为他人服务。接待来访的客人,活出自己的价值,或许有机会到更大的舞台发挥自己的个人成就。孙子孙女的成长凝聚着奶奶的殷殷期待。不管怎样,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做的更好,排名更加靠前,不辜负爸爸妈妈或者老师的期望……。
利和善不是争锋相对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是利?卢老师讲,易经上说“阴阳相和得其宜后利矣”如果每个人各尽其份,天下和谐太平,那就得到了道义上的利,是大利。如果一个东西好,大家都去抢,眼中只有这个东西,这样的利便是有害的。如果每个人都在道上,每个人活出最大的道,那是真正的大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但正因为他们不考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好多东西你自身信仰修养够了之后,自然是你的。那些为他人谋福利,做善事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赢得了自己,也赢得了他人。
保持内心的真诚,做好自己,与人为善。先把自己做好,表面看来是自私的,是为自己谋福利,但是,正因为我们正了自己,才有力量,有能力,帮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进而帮助他人,或者即使达不到帮助他人,至少也以同理心理解,尊重和宽容他人。
修身修己,推己及人,助己助人,成己达人。利也?善也?赵老师说的好,看你的发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