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和跑步,在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人生中几乎是同时开始的。至于跑步,它既是从事专职写作后体重增长的需要,更是一种与写作有着本质性相似之处的爱好。与小说家这一职业一样,马拉松同样需要坚持不懈,同样需要耐力。至少对村上春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
30岁出头,已成功写出几部作品的他,发现自己体重激增,体能变差。头脑清醒的他,十分清楚对一个小说作者来说,虽然想象力、理解力和专注力是重要的资质,但要想让这些能力长期处于一定高度,绝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保持体力。随着年纪逐渐增长,这位“陪跑”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仍然坚持在早晨4点起床开始写作,7点吃早餐,然后去跑步,下午搞翻译,晚上听音乐,9点不到就上床。每周6天,每天10公里的长跑锻炼,是66岁的他坚持至今的习惯。
爱独处的性格成就了小说家的职业生涯
劝阻的众人当时并没预想到,这个年轻人能作为职业作家生存下去。更没有想到他是一个无论做什么事儿,一旦去做,非得全力以赴不可的性格。这种将店铺交托出去,自己躲到别处写小说,这种讨巧的事情绝不是一个认定了文学之路的年轻人做得来的。
说起来,村上春树是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他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村上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这种倾向从他年轻时起便一以贯之,始终存在于身上。他曾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坦言:“和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许多来。”
在某种程度上,村上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一个一遇事就想独自躲进壁橱里的人,有谁会抱有好意呢?”村上很早便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职业小说家讨人喜欢这种事,真有可能吗?或许在世界某个地方有,但至少很难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成年累月不断地写作,同时又能为人喜爱。为人嫌恶、憎恨、轻蔑,似乎倒是更为自然的事情。
写出一部气势恢弘、内容坚实的小说。随着这种渴望的心情越来越强烈,村上写出了最初的两部小说:《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这两部作品基本是为了享受写作的愉悦而写,至于质量,他自己回忆起来也觉得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每天,利用工作间隙,村上春树摊开稿纸,断断续续地抽空写上半小时一小时;他支撑着疲惫的躯体,仿佛跟时间竞赛似的奋笔疾书。过了没多久,村上立即认识到采用如此零散的方式写作,即便能写出新颖有趣的东西,也写不出内容深刻、意味幽远的小说。
当村上春树第一部小说写完时,他有了感触,或者说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小说风格。“我深切体会到,可以随心所欲伏案写作而不必介意时间,每日集中精力写故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又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知道自己体内沉睡着未经挖掘的矿脉,也坚定了信念:如此下去,日后我也能当好小说家。”
现在社会,生存下来的压力小了很多。即饿不着的压力小很多,敢于选择自己内心热爱的事业并能养活自己的事业去做。
村上春树选择自己的兴趣,职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