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记录时间开销,‘小白’如何起步》笔记
小白的纸笔记录时间开销方式,只需坚持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就能看到效果。这种方式不需要事无巨大细,只针对每天精力较好的7到22点内。
自我感悟:根据自己情况,上午从6点到12是精力应该高效利用的时段,这个时候相对头脑清醒灵活。通过这段时间的试验,下午从1点半到3点半左右为低效时段。从4点到6点可以适当配合舒展运动做事情。晚上8后精神相对恢复了一些。
行动计划:从29号开始,每天着重记录上午时间的开销,记录重要的事情的时间状况。
摘录原文:
记录结果怎么看
每天记录完每个小时做的事情,晚上回顾时就可以拿出这个回顾对象了。一般做法是看看下面三组时间使用情况。
如果你不是小白,使用的是较为复杂的记录方式,也可以这么来分析结果。
(一)高效与浪费时间
看看哪些是高效时间,哪些是浪费或无意义的事情。
什么叫高效?你可以自己定义。我对它的理解是,心无杂念,持续专注在任务上,不会东搞西搞。与之相对应,浪费的时间就是跑偏了任务,没有和预期的计划一致。
对这两类时间判定后,主要考虑两点:
一是为何某段时间高效,是精力原因还是其它原因;
二是为何某段时间老是难以专注,是自己每天到那时间段自控力比较差,还是有什么在无情地吞噬你的时间,而此前从来没有意识到。
尝试通过几天记录后,找到每天精力比较好的高效时间段。
感悟:记录高效时段和浪费的时间,关键是分析高效时段为什么高效?是精力原因还是其它原因。上午8点到10点的时段精力相对充沛,集中起来比较容易。精力充沛的时段,也会不够专注,分析起来主要是不知道怎样做事情,没有把做事情的步骤做分解。
行动计划:每天晚上做总结的时候,主要是针对自己分析的原因做相应的行动计划方案, 马上执行,趁热打铁,小步快跑,持续做到理想状态。针对专注力运用番茄工作法,头脑中太多想法可以先写在纸上,排除杂念。
摘录原文:
(二)自由与被占时间
生活和工作中很难避免被组织或被别人占用的时间,特别是有些大忙人,像“明星”一样每天都有很多赶场。被占用的时间很多,似乎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
被占用的时间主要用于组织或别人给你安排的任务(如参加会议,商务交流,出差办事等),或者是自己为别人服务的时间(如给别人做咨询,开班授课,陪孩子)。
特别是职场新人,一开始都很受“照顾”,常需要跑腿办事、收发传真、修理设备等勤杂事。
这些时间被固定住了,难以大幅度挪用以安排自己想做的事。
与之相反的就是“自由时间”了。
对这两类时间判定后,主要考虑两点:
一是占用你时间的人和事是否有规律可寻;
二是是否因为如果被占时间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想想是否可以减量。
如果这些被占时间非常多,而且都非常必要,那只能想办法充分挖出有什么边角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很多大神,经常是“空中飞人”,他们在飞机上就能看完一本书,在坐高铁时就能写完一篇读书笔记。他们就是见缝插针的高手。
感悟:目前自由时间比较充沛,受精力和以前的惯性行为和思维习惯的影响,专注度和自制力有待提高。分清楚自由时间和被占时间,尽可能给自己创造多的自由时间,用于自我价值的创造。
行动计划:找到自由时间创造价值的方式,想要充实的方面可以变成计划和行动方案。
(三)创造与事务时间
除了高效与浪费,自由与被占两组以外,还可以看看自己一天当中创造与事务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
什么是创造时间,什么是事务时间?
我认为,“创造时间”是指这些时间安排了动脑比较多的任务,这些任务往往需要持续专注,并且有点难度,完成时有个人成果或作品的产出,让你充满成就感。
比如
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与众多同事研讨后形成一份项目方案
读完经典书籍后画出一份思维导图
梳理重复性工作的流程与清单
完成一个工作上的项目
......
有的大神坚持每日一更公众号,因为他们内心深深感到,如果一天结束之前没有产出一篇文章作品,这天好像不够圆满。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事务时间”。这些时间的流向是对情境质量要求不高,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任务。
比如收拾文件夹,复印或打印材料,拖地板等等。
对这两类时间判定后,主要考虑两点:
一是每天是否有创造时间,还是全为事务时间。
二是如果没有创造时间,就要琢磨一下如何调整,提升创造时间的占比。
为什么强调创造时间?因为创造类的任务代表你的成果和智慧,彰显你的价值,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成果有价值的人在职场上备受青睐。
如果你想提升个人价值,就拿出成果和作品说话。
这三组时间判定后,还可以结合起来分析,并进行时间调整:
目的是找到高效时间段放入创造类的任务,提升自由支配的时间量以加大创造类时间的投入。
感悟:创造时间是最重要的,是个人成果和作品产出的时间段,要保证每天有创造时间,充实自己。可以是工作上的创新和探索,可以是生活上的兴趣爱好,写作输出。我想每天的总结回顾也算是。
行动计划:其实重要的事情可以从创造时间里总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