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新闻,最近河南因为连续40度左右的高温,给夏粮生长造成了影响。
农民眼看着玉米叶被旱得枯萎,急的要命,但又怕雨水一来,造成旱涝交加的情况,更不利于作物生长。
有专家指出,“根据目前情况,墒情合适的地方,应抓紧抢墒播种,墒情不好的地方,则应抗旱播种,播种后及时浇水,灌溉增墒,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那么,什么是墒情?
根据百度百科,墒情(shang,一声)是指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墒指土壤的湿度。
在农业生产中,又衍生出很多关于墒情的词语。
比如,保墒即是设法减少耕层土壤水分损耗,使存贮在土壤中的水分尽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最常见的保墒方法就是在农田表面铺设覆盖物(如秸秆、塑料薄膜等)。
验墒即是检查或测定土壤的湿度。
抢墒即是趁土壤湿润时突击播种。
墒土则是指刚翻耕过的湿土。
那么,我们看到有些新闻里,领导视察农业生产会亲自下地察墒情。这又是怎么察的呢?
在野外判断土壤湿度通常用手来鉴别,一般分为四级:
(1)湿,用手挤压时水能从土壤中流出;
(2)潮,放在手上留下湿的痕迹可搓成土球或条,但无水流出;
(3)润,放在手上有凉润感觉,用手压稍留下印痕;
(4)干,放在手上无凉快感觉,粘土成为硬块。
当然了,专业的检测方法没有这么简单,各地都有一些专门的墒情站,负责对土壤湿度进行专业的检测。这里我们就没有必要了解得特别清楚了。
小白以前对农业不够了解,也没有注意过墒情这个词,到在网上一搜,果然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指标。
最近,由于北方高温干旱,很多城市最近都在发布新闻,频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这一举措目的就是改善土壤墒情,促进夏播作物播种出苗,对缓解高温天气起到积极作用。
是不是又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