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小A考取了班级的第一名,一时名声大噪。但到了后期,功课变得越来越难,开始出现了偏科现象,主要是理科的成绩差太多了。
那个时候的她,变得很焦虑。特别是老师们,也开始质疑她的能力,并且认为女孩子理科成绩比较差是很合理的事情。而之后,这样的标签就一直被她贴在了身上,她认为自己的能力也就这样了,也就放弃了努力,自然而然她的成绩变得越来越差,最后没有考上高中。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自己或身边朋友的身影。这真的就是能力的问题吗?还是因为思维模式呢?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的第三章里,作者对一些初中时代的学生进行了思维模式的评估,在得到一系列数据之后发现,随着初中时代的功课变得越来越难,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而且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也会变得越来越差。相反,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在后来的两年里成绩会逐步提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作者做了调研,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糟糕成绩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贬低自己的能力,也有责怪别人。这些理由的共同点就是:认为能力与成就有关系,如果能力很差,即使再做些努力,效果也不明显,到最后反而不想去尝试。
就拿这个小A来说,她很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当深陷于质疑的环境中,她更加不相信自己了,认为之前的名次只是凭一次运气而已,并不是真实的水平。况且连老师都放弃了她呢。
除此之外,作者认为,关于这些现象或者说能力与成就背后的真相,其实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不愿努力综合征”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在面对艰难的转折期,他们更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从胜利者变成失败者。在他们认为,失败者将永远是失败者。
为了保护这仅有的自我意识,他们更愿意放弃努力,而选择尽可能地做简单的事情,以致于始终在原地踏步,成绩当然就上不去了。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却认为,停止努力是自己无法理解的一件事。特别是遇到有挑战的难题,他们更喜欢去钻研,去探索新的科目。
2.两种思维模式下的学习方式不同。
一般,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偏向于阅读课本和自己的课堂笔记。对于知识的记忆,他们更倾向于死记硬背。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喜欢串联每个学科的内容及潜在规律,他们善于去发现问题,也会不断审视自己的错误,直到弄明白错误在哪里。
前者的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而后者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
3.别人的引导也是很关键。
就像上述那个案例,如果老师能做到很好地引导,认为小A的能力还是可以拓展的,那会不会促使小A去突破自己呢?
正如作者通过调研分析后发现,当一些老师宣扬并运用成长性思维模式时,他们注重的理念是:所有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拓展。最后的奇迹是所有学生的成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可见,固定性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它会让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干扰信息,让人们不屑于努力,毁掉学习策略。
同时也告诉我们,要想达成重要的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这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取得成就的原因。
另外,作者还认为一味地把天赋、标签挂在嘴边的人,他们都是倾向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
在作者看来,随意地给自己或给别人定义天赋和标签,最后反而会让自己或别人失去挑战的热情,进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能力和成就的真相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那么,接下来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希望我们都不要被固定型思维模式给束缚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