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以为的爱,不过是一种束缚”

01

《令人心动的offer 》第二季第8期,其中有一个案例是家庭赡养纠纷案,案例中养母女之间关系恶化,再加上法律上领养关系不成立,养女拒绝赡养自己的养母。

最初接触案情的时候,我还在抱怨这个养女不懂得知恩图报,不知道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后来,随着对案情的深入了解,我却越来越同情养女,理解她的逆反心理。

她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养母施加地持久的压力,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她想要逃离这种伤害,这是她决定反抗养母,甚至与养母断绝往来的关键因素。

像这种父母与子女间存在着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亲生母女间尚且可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更何况是这种领养关系下的母女。

图1

我们从小到大体验到爱,最多的只是从书本上、童话里以及父母口中认识的爱。我们心中,爱本该是无比神圣的,可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爱却是苦涩的,毫无欢乐可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面对父母不再是自然流露的微笑,而是隐藏内心真实的感受。因为父母的爱,附加了条件,期待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期待孩子有美好的未来。

当父母告诉孩子,“你要听我的话,我是为你好,我是爱你的”。对孩子来说,这种爱就变成了一种压力,如果孩子不能时时刻刻顺从父母,那么他就无法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的关爱。

当亲情从最开始单纯的无条件,到后来被赋予各种条件时,爱就发生了变质。这种爱让人变得只想逃避,逃避责任与期待,最终把自己的心关闭起来。


02

案例中,那个疼爱孩子、每天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的妈妈,和后来三番五次去女儿家闹事、要钱,甚至给女儿单位打投诉电话的妈妈,是同一个妈妈。

母女间本应该亲密的关系,发展到了这种势如水火、不可挽回的地步,我觉得杨天真的分析一针见血——父母认定的超额付出所应享有的超额回报。

图2

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一种超额的付出,应该享有超额回报,她把一个陌生女孩从小抚养到大,对这个女孩有着养育之恩,所以她才会觉得,她对这个女儿有控制权,对这个女儿未来的人生有话语权。

父母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孩子被灌输的思想是,“我如果想报答父母的恩情,那我就要达到他们的期望,满足他们的条件”。

当爱附加上各种条件的时候,痛苦当然就随之而来。因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所以变得痛苦,这种痛苦让人想逃避,而他们无法逃避,自我仍然受到压制时,只能选择奋起反抗。

反抗,就想挣脱束缚,这时父母的爱已经变成了一种束缚,他们是不会让孩子轻易脱离自己的掌控,这时爱又变成一种斗争。而这种斗争,无非是一种占有欲与反抗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便再也看不到爱的痕迹了。

平心而论,这样的父母不计其数,在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系统里面,有一些深入骨髓的东西,例如:“我对我的孩子有控制权”、“我创造了你,我培养了你,所以我拥有你”、“没有我,就没有你的今天,所以我需要在你未来的人生中不断的发挥价值”等等。

图3

父母的这种观点,不是在子女成熟以后才会发挥作用,而是在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于是他们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施压,这就一定会激起子女的反抗。

事物的变化都会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生质变也总有一个临界点,矛盾积累得多了,这个点就来了。因此子女一定会逆反,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压垮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之前压上去的稻草,没有一根是无辜的。


03

电视剧《小欢喜》里面,单亲妈妈宋倩和女儿乔英子之间的相处模式,真实地还原了中国大多数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让人直呼“太虐心了”。

乔英子聪明乖巧,品学兼优,表面看上去一切都很好,可平静的表象下却暗藏着汹涌波涛。英子的梦想是报考南京大学,但宋倩坚决不同意,一门心思让女儿只能冲刺北大清华。

为这件事和母亲大吵几次后,英子彻底崩溃了,甚至不惜以死相逼,她站在河边歇斯底里吼出的那句话,足以让所有为人父母者都胆战心惊:

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图4

宋倩的母爱,为何会让女儿感到窒息,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那是因为她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母亲。

生活上,她事无巨细地管控,逼着英子吃药膳,早晨空腹吃生海参;学习上,对孩子也是严格要求,严厉监督,甚至在英子卧室装了一扇大玻璃窗,方便她随时查看。

你说你爱孩子,爱意味着掌控,希望对方过得更好,少走一些弯路。但是掌控,总有遇到反抗的时候。

就如你喜欢一朵花,不一定将它摘下来;就如你喜欢海,不一定要去跳海;就如你爱孩子,但你只能看着他渐行渐远,哪怕你多想囚禁住他在你身边。

《小欢喜》里还有这么一个场景,儿子方一凡突然被老师要求留级蹲班,回家路上和母亲童文洁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方一凡,你说你对得起我吗?妈妈高三那年,妈妈怎么跟你讲的?”

“物理93,数学92,化学91,除了英语一般般,其他的都特别棒。”

“你为什么一点不随妈妈?”

“我随我爸呗。”

“你也没随你爸啊,你爸也是学霸呀……”

我们尽管隔着屏幕,却好像自己就是那个被怼的儿子,感受着被妈妈碾压的恐惧。还不算完,被碾压的尾声,往往还有一段类似这样的感叹: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

父母强调自己的牺牲,不外乎是希望儿女看到自己的付出,希望儿女能够听话,努力地学习、工作。

然而,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牺牲式的爱,却很容易成为一套沉重的枷锁,压得自己喘不过气,导致最终事与愿违,甚至有可能酿成悲剧。


04

去年发生的两起中学生自杀的事件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令人不由地扼腕叹息。

第一起发生在武汉的一所中学,一个14岁男孩,因为在教室里和其他同学玩扑克牌,被老师请了家长,男孩在被母亲打耳光后选择了跳楼。

图5

监控视频中,母亲在旁人的劝说下离开,男孩先是默默在原地站了好几分钟,随后朝护栏外看了一眼,若有所思,几秒种后转身翻上护栏一跃而下。

男孩不是因情绪激动而立即跳楼,而是在沉默了两分钟后才做出的选择,事实实在令人心酸。

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我没想过杀死我的父母,但我曾无数次想自杀,把命还给他们。”

还有一起发生在上海卢浦大桥,一个17岁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而跪地痛哭。

跪地女子正是男孩的母亲,当时正驾车载着男孩回家,男孩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母亲的批评后选择跳桥。

图6

他的妈妈爱他吗?当然爱。视频中她因为没能拦下儿子捶胸顿足、后悔莫及。可是在高速快车道上停下车,开了双闪来和儿子吵架的人也是她。她的爱让她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正常思维。

试想一下,在快车道上停车、妨碍到交通的母亲,真的能心平气和地了解儿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正是她的不恰当的爱,压垮了孩子。

其实孩子所遇到问题,并不是打垮他们的敌人,反倒是父母却成了他们最大的敌人。他们纵身一跃的自杀,大多是想用自己的死来惩罚别人。

“父母没有满足我的期待,我没有办法反抗或与父母争执,无法直接报复父母,那么毁掉自己,就是报复父母的最佳手段了。”

这些孩子,在用自己受苦的状态、糟糕的表现、毁掉的前程来进行报复,他们唯一能想到的有效方式,就是伤害自己,但生命逝去的代价却是自己的全部。

爱一个人,便希望他不要犯错,希望他变得更优秀,但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因为孩子做错事而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也许错过了与孩子交流的最佳时机。

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孩子因为害怕被打骂而不去做“错误”的事,而是和孩子一起通过正确的方式去解决他的疑惑。掌控往往让对方不堪其扰,也让自己疲惫不堪。



05

中国的传统教育,普遍缺少对子女独立人格的尊重和培养。父母以一种爱的名义,操控着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为了成全一个成功的成年,就让孩子拥有一个灰暗的童年。

就我自己来说,只要一和母亲在一起,我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和平日在朋友圈子里那个活泼开朗、机智幽默、爱说爱笑的我截然不同的人。

一见到母亲,我的心理机制,就像一个遇到强光立刻关闭贝壳的壳类动物一样,自动把自己调试到一种很白痴、很蔫、很封闭的状态。什么都不想,几乎什么也不说,就等着她安排我吃什么、穿什么、上哪、干吗。

因为她有个毛病,就是爱操心、管得宽。小时候我以为她对我不放心,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来掺和,后来渐渐明白,这种掺和的毛病,跟年龄无关,跟水平也无关,就是她的个性而已。

她有自己的个性就罢了,还总是时不时地否定、抨击,甚至打压我的个性,一次又一次地压制,直至将我置于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唾弃的情绪当中。

事实证明,对她的掺和采取不从的态度,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死路一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只能被迫接受她安排的一切事情,沉默和无为成了我逃避被批判、被贬低的方法,成了我向她高举的白旗。

如果我随心所欲地说话、打扮、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后果就会是无休无止地争吵。个性,我所欲也;和睦,亦我所欲也,个性与和睦不可兼得,取和睦而舍个性也。

毕业之后,我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可想而知,我的压力有多大,活得有多痛苦,即便不在她身边的时候,那双“看不见的手”也在左右着我的生活,不断地在我心中培植一种自责、自卑、自我唾弃的情绪。


06

当然,我所面临的不是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冲突。自古以来,我们的“孝”往往以“顺”为基础,只是如今我们越来越发现,这种以牺牲个人来迎合父母的孝顺有些不对劲了。

所以,一方面理解自己目前的困境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理解父母把自己的快乐寄放在你身上,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那样的价值观中。

中国人管这种强人所难的“给予”和自我折磨的“报答”叫做“爱”,已经叫了几千年了,我又怎么能逃出这个“文化”的掌心?

不过,我不得不承认,我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但是私下里,我还是暗暗希望母亲不要那么“爱”我,这样我可以在她的视线之外,自由地奔跑。

图7

何炅说:引用

“有人说我们是第一次当子女,但家长也是第一次当家长。

父母有力气跟你吵的,也是你最不爱听的时候,当你觉得,你想要再听父母唠叨几句的时候,他们可能没力气跟你吵了。

而你那个时候,再想回馈他们的时候,他们享受的最好的时机已经过了。”

或许,这就是我们要理解和体谅父母所做的一切的最好的理由,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们便要尽最大努力去回报父母。


07

父母与孩子最和谐、最融洽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张弛有度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控制与反控制。家长与孩子之间,何必总是斗智斗勇呢。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情,既让孩子的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生命中最深厚的缘份,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龙应台说: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你欲是想要掌控孩子,孩子愈像掌中沙一样挣脱于你,你身心俱惫,他也不堪其扰。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把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变成了枷锁,不要把关心用最笨拙的方法表达出来。

孩子终究会长大离去,你的世界,不应当只有孩子,当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不如放手让他去闯荡世界。

爱不是束缚,不要让他成为你的傀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