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你只知道一部歌剧,那很可能就是《卡门》。这个烟厂女工的故事和其中充满西班牙风格的旋律家喻户晓。《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写完这部歌剧的第二年比才就去世了。比才的第一部歌剧完成于1863年,名为《采珠人》;1865年完成歌剧作品《伊凡四世》;1872年完成歌剧作品《埃莱城的姑娘》,这是他最为著名的几部歌剧作品。
作品来源
歌剧《卡门》的剧情来源于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创作的中篇小说《卡门》。该部作品创作于1845年,是梅里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小说中,卡门是一位能歌善舞、容貌妖艳,性格泼辣又带有一点邪恶的吉普赛女人。她的身上带有浓郁的生命力和自我意识。卡门虽然放荡不羁,但是在小说中,梅里美并没有用世俗的道德眼光给予她任何判定,而是从他身上挖掘人性与道德律例的矛盾与碰撞,将个体故事泛化为社会景象,制造出耐人寻味的戏剧冲突。
首演失败为后期的辉煌埋下伏笔
1875年3月,《卡门》在巴黎喜剧院歌剧院首演,惨遭失败。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当时喜歌剧颇受欢迎的情况下,很多观众抱着娱乐的心态来看《卡门》,但是悲剧的结局让很多人对作曲家产生不满;另一方面很多人对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指责这是一部“淫秽的作品”。但《卡门》却受到圣-桑等同时代作曲家的称赞,有人曾预言“十年之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获得极大轰动,可惜那时比才已经去世。
《卡门》作品内容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
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乔治·比才简介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
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
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本文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360百科,雪枫音乐会,优酷,网易云音乐。
木心将在这三个月里为您提供50首比较好的古典音乐,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