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海滨散文||最好的养生
古城郊外,有一座僻静的养心苑,隐于竹林深处。初入苑门,便见一位身着苎麻衫的银发老人,正执帚清扫石径上的落叶。扫帚拂过青石板,簌簌之声轻柔如蚕食桑叶,竟压过了林间的雀噪之声。
他步轻快,身影飘过之处,只余几片旋起的落叶,又缓缓归于寂静——仿佛他并非在打扫尘垢,而是以这单调的韵律,轻轻擦拭着喧嚣世界投在人心上的浮尘。
苑中石桌旁,常聚着几位絮絮而谈的老者。话题无非儿孙琐事、旧年恩怨,话头一旦起势,便如野藤缠绕,越扯越长。那位沉默老人却总在此时悄然起身,提了只小木桶,独自走向院角那片半枯的苔藓地。他俯下身,用竹勺舀水,极其耐心地浇灌。
水珠细密如雾,徐徐渗入苔藓青苍的肌理。老人凝神注视,仿佛那方寸之地,便是他安放灵魂的完整宇宙。人声如浪,他自静默如舟,竟在喧嚣之畔辟出一隅无人能扰的禅境——原来闭口守心,方是涵养元气的第一道密门。
一日午憩后,我见老人独坐檐下矮凳,手中竟无书无茶,只安然望着庭中一株老梅。疏朗枝影落在他洗得泛白的衣襟上,随风缓缓移动。他眼波澄澈,既无追忆往事的沉湎,亦无揣测未来的忧忡。
那一刻光阴,似乎被他捧在掌心,如一滴露珠般圆满自足,不溢不漏。我恍然惊觉:人世间多少精神气力,竟都耗费在无法改变的回望与无由生出的远虑里,如漏壶般悄然流尽。而眼前老人,只是将神思安然泊于当下这缕风、这片影中,便似古井无波,神气自足。
后来,我学着他的样子,清晨也去石阶上静坐。竹影筛下的光斑在脚边跳跃,远处市声隐隐如海涛。初时心猿意马,旧怨新忧如杂草蔓生。我勉力收束心神,只凝望一片竹叶如何被风托起,又如何轻盈旋落。
当目光专注于叶柄那细微的颤动,当耳中只余竹叶擦过石面的沙沙轻响,胸中那团无名的躁气,竟如薄雾遇朝阳般悄然消散了。原来少虑并非枯坐忘世,而是将心神如丝线般,轻柔系于眼前一草一木、一息一念之上。专注如同无形的网,悄然滤去了万千杂芜的纷扰。
雨日再访,我忍不住趋前问道:“您养生之道,究竟何在?”老人不答,只微微一笑,俯身拾起石阶上一片半枯的梧桐叶,轻轻置于我掌心。叶脉纵横如掌纹,边缘已微蜷焦褐。
我茫然不解,他枯瘦的手指却忽然指向脚下——只见那片经他日日浇灌的苔藓地,竟在微雨浸润下显出惊人的绿意。茸茸青翠,如春潮暗涌,悄然覆满石隙。苔花细小如米粒,却倔强地昂首承接着天落琼浆。
他依旧无言,苍老的眼眸温和地望向我,目光澄澈如洗。那眼神分明在说:养生何须繁复章法?口中言语少些,心头挂碍淡些,神思凝于当下眼前。这便是固本培元、滋养性命的真谛。
瞬间明白:守住口舌之关,如同为心湖筑起堤坝,防止元气随无谓的言语泄尽;涤荡过度的欲念,宛若为灵魂减去冗余的辎重;而安住当下,更是以心神作锚,稳稳泊定于变幻的世浪之中。三者相合,便是生命得以涵养、舒展、吐纳生机的根本。
我立于檐下,看细雨无声浸润苔衣。掌中那片枯叶,边缘已被雨水濡软。老人提帚缓步而去,扫帚拂过湿漉漉的石径,水痕旋即被吸吮殆尽,只留下更深的静默。细雨斜织,苑中竹叶沙沙,似天地间最温柔的耳语。
归途回望,养心苑的黛瓦已隐入苍翠。我缓步而行,忽觉身心有卸甲般的轻快。其实最好的养生,从非远求于仙方异草,它就蕴藏于这“少”字的深意之中:口舌少言,守元气于唇齿之内;物欲少求,养心性于简素之中;忧思少虑,安神魂于当下此刻。
生命原如那方青苔,所求甚微——只需一点清静、半分从容,便能于方寸之地,自在地舒展成一片碧色盈盈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