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作《思维的囚徒》,这本书是对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一个继承。
大家知道我们曾经讲过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叫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很多书友都特别喜欢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心理学意义疗法的奠基人。弗兰克尔是在1997年的9月2日去世的,但是在他去世之前,这本书的作者找到了他,等于是他的追随者。他们告诉弗兰克尔,他们打算写一本书,把意义疗法的抓手给写出来。就是我们要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到底有哪些方法,有哪些具体可以执行的手段。弗兰克尔听了以后特别高兴,就告诉这两个年轻人,你们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好。所以这本书相当于我们对于《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一个阐释,它讲了七个原则,遵循这七个原则,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意义。
首先要讲一下弗兰克尔这个人的生平,以前都没有介绍过。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心理学家。他是1905年3月26日出生的,这一天为什么要强调呢?因为这一天是贝多芬去世的当天①。所以弗兰克尔经常跟他的同学们开玩笑说:“真是祸不单行,贝多芬去世了,我出生了。”他是在自嘲。
弗兰克尔16岁的时候就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演讲,叫作“生命的意义”。你想想看,一个孩子16岁,竟然能够用“生命的意义”作为主题进行演讲,并且他这一辈子都在从事着帮助人们和他自己来探索生命意义的工作,我觉得这真是挺了不起的一件事。他的高中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谈哲学思想心理学》,所以这是一个相当有天分的心理学家。
在弗兰克尔19岁的时候,他就应弗洛伊德的邀请,在非常重要的杂志——《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心理学的文章。同年他又认识了阿德勒,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作者。在阿德勒所推荐的《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上,他又发表了一篇重头文章。在21岁的时候,他提出了心理学的意义疗法。在意义疗法当中,他用到了logo这个词:LOGO。我们今天都知道,logo代表的是标志、图形。这个标志和图形,实际上它的词根是来自于希腊语,古希腊语当中,logo代表的是“意义”。我们今天给一个公司设计一个logo,其实就是为了能够提炼出这个公司存在的意义,所以这是心理学意义疗法的开始。21岁的时候,在1938年,弗兰克尔开了自己的心理学诊所,慢慢地跟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开始分道扬镳——因为大家对于心理学的解释方向是不一样的。
但是很遗憾,在二战爆发以后,弗兰克尔于1942年9月被捕,因为他是犹太人,被捕进入了集中营。他曾经在达豪和奥斯威辛都被关押过,整整三年多的时间,忍受着非常巨大的痛苦。他的父母、妻子、弟弟都在集中营当中丧生,但是他自己凭借着坚强的信念和对意义的追寻,竟然活了下来,并且把他的体会写成了一本书,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本名著,叫作《活出生命的意义》。
在进入到集中营的时候,弗兰克尔带着一本厚厚的手稿,就是他自己写的一部书,叫作《医生和灵魂》这个手稿,结果进去以后你变成了犯人,所以纳粹就直接把他那个书没收,给烧掉了或者丢掉了,总之是找不着了。但是弗兰克尔认为他一定要把这本书重新写出来,所以他在集中营里边,只要找到时间他就回忆那本书的内容,只要找到纸他就去写这本书,他认为是对这个手稿不断地救赎、在不断地回忆手稿的过程当中,他被赋予了在集中营当中能够活下去的动力。所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动力,有愿望,有目标,有意义,他就能够挺过集中营里边非常痛苦的生活。这其实就是尼采曾经讲过的,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可以忍受生命加诸给他的一切。
前两天我又看了一遍李安导演拍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船上有一只老虎,一个少年派,两个人求生。到最后少年派说,如果不是这只恐怖的老虎在我的船上,我可能早就放弃了生命。因为他有着一个信念,他要活下去,他不要被这个老虎吃掉,那他就得养活这只老虎。所以他花了大量的力气去喂养这只老虎,使得他在海上漂泊了那么长的时间,竟然能够不绝望,活下来,这就是意义之于我们人生的意义。
读完了《思维的囚徒》这本书以后,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收获,就是我们平常整天讲“正能量”,“生活充满了正能量”,什么叫作正能量?其实正能量就是当你和意义连接时候的感受。同样一件事情,吃一碗饭,你觉得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觉得很无趣。但是如果吃这一碗饭给你带来了回忆,给你带来了感受,让你体会到了亲情,体会到了关怀,它有了意义,这种吃饭的感觉就变成正能量。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既可能是正能量,也可能是负能量,核心就在于你能不能够跟意义相连接。
这本书的作者所总结出了寻找生命意义的七个抓手,也就是七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叫作“自由地选择你的态度”。这一条如果您读过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你就一定会明白。每一个人这一辈子当中有一个非常终极的自由,在任何情况之下,没有人可以剥夺得掉的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因为随时随地,你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边发现,同样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人性朝着两个极端发展:有一些人变得特别卑鄙,特别无耻,去帮纳粹做打手,去出卖别人,去抢别人的东西;有一些人变得特别神圣,努力地帮助别人,把仅有的面包分给孩子们吃,然后鼓舞大家一块儿唱歌,一块儿让大家活下去。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别?那些变得卑劣的人,他们会说,我没有办法,因为周围的环境就这样,我为了活下去 我只能这么做。你看,他认为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弗兰克尔从那些神圣的人身上明白,我们依然可以作出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甚至马上就要引颈就戮的时候,依然可以表现出高尚和慈悲,表现出对人性的信任。这就是我们说,一个人永远都有选择的空间。
那为什么人们会进入到思维的囚牢当中去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天生是习惯的动物。人们其实并不喜欢思考,人的大脑不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机制,因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你的大脑思考得越多,耗能越多,而且耽误打猎,所以人们依赖习惯。那天我看到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说好多人自以为是思考,其实是重新整理了一遍自己的偏见。我们脑海当中有偏见,我们不断地加强它,不断地丰富它,认为我们这个偏见越来越正确。然后每一次认真地梳理一遍,认真地思考一遍,加强自己的偏见。然后跟别人解决不了的矛盾,依然还是解决不了,找不到一个灵活性的出路。
所以当我们陷入到这种惯性当中去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会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潜力——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讲《第3选择》,为什么讲《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些书,核心就是你要知道,自己既有改变的空间,对方也有改变的空间。所以如果你有作出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其他人也一样。当你不去忽视自己跟他人的潜力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找到我们思维的弹性,从而走出思维的囚牢。所有的思维的囚徒典型的特点就是每天抱怨、憎恨,他们常说的话是“我习惯了这样做”或者“这样肯定不行”。你跟他提一个建议,他总说“这样肯定不行”,“你这样没戏”,“我试过很多次,不管用。”总之他对于各种变化、各种新的选择方向是拒绝和排斥的。
那什么是真正的乐观主义呢?我们来看一下弗兰克尔是怎么做的,弗兰克尔有一个“应对格言”。他说:“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可能性我即将被当场处死,我就不可能在这个集中营度过我的余生。” 你看,这是逻辑,假如说我现在马上就要死,那就不可能度过余生。“如果没有任何这样的可能,我就要从现在起为我的生活负责。不管将来我被押送到哪个集中营,不管我会遇到怎样的重重危险,只要有任何生存的机会,我都要充分利用。可以说这是一种应对态度,但不是一种应对机制,它是我当时选择信奉的一句应对格言。” 你看,进了集中营,要么就是死,要么就是活,如果死的话你不用担心,因为立刻就死了,你不会在集中营里面住;如果死不了,你就要一直活下去,一直活下去,你就要做自己的主人,你就要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要成为那个不断抱怨、不断痛苦的那个人。弗兰克尔所说的应对格言,是指一套帮助他战胜可怕挑战的重要的基本原则或行为准则,他事先做出了负责任的选择和切实承诺,坚持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活态度,所以他自信满满,坚信能够应对困难,在集中营每多活一天,就过好这一天。
我记得虚云老和尚在年谱当中写道,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个日本兵,那个日本兵拿出枪来说,你怕不怕我今天开枪杀了你,虚云老和尚说了跟上面那段几乎一模一样的一段话。他说:“如果命中注定我要被你杀掉,那有什么可怕的?因为命中都注定了。如果命中注定你不会杀我,那更不用怕了,所以不用怕。”这就是他们的应对格言。
那么基于这样的应对格言,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乐观主义。第一,能够预见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带来的后果,以及各种应对的可能。就是真正的乐观主义不是凡事都往好处想,只要你想得积极一点就好了,不是。你首先要知道,你的选择会对应着不同的结果。第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采取行动把可能变成现实的热情。就是你有这样的选择的可能性,你要有这种行动的动力,有这种动力去做事,才能够使得这个选择实现。那么基于此,实际上我们做了三个选择:第一,我们选择了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当前的情况;第二,我们选择对可能发生的事情创造性地进行设想;第三,我们选择的态度激发了我们采取行动的热情,将可能变成现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我们得能够知道,你永远都能够自由地选择你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
这里边有一个案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有一个美国人叫沃尔多,这个人写了一本书,这个书名你听了会觉得特别神奇,叫作《我的第一个一百年》。因为他写这本书的时候104岁,104岁的老人家写了一本书,不是叫《我的一生》,或者《我的自传》,他写的是《我的第一个一百年》,这意思就是还打算再活个一百年。然后到107岁,他去世了。当然他没有活到200岁,但是这种乐观主义的精神让我们能够看到,在你104岁的时候,你依然可以选择用如此快乐的心情,写一个《我的第一个一百年》这样的书。
书里还有一个练习来帮助我们学会选择的弹性,叫作“十大积极结果练习”。比如说,你每天特别担心自己会失业,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所以搞得你每天忧心忡忡,你被失业的这个幻想困住,陷入在这个囚牢当中出不来了。怎么办呢?回家找一张白纸,上面列出来:假如我今天失业了会有的十个好处,写十个好处。你如果看过特别多的好电影的话,你会发现大量电影的特点,就是一开始这个主人公遭遇了一个特别糟糕的事,结果到后来他发现这是生命的馈赠 。
咱们这是随便想想,假如你失业了,第一你有更多的时间,你原来没时间休息,现在可以休息了;第二,你可以停下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有没有什么事是自己特别想做的而一直没有去做;然后第三,借这个机会做一下反思,想想自己以前哪儿做得不对;第四,有没有可能找到挣钱更多的十倍好的方法呢?为什么社会上那么多人挣钱都是你的十倍和百倍,而你只想一个月就挣那么点工资呢?第五,有时间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聊聊天,陪陪他。你看,我们随手一想,可以想出很多个不同的积极理由。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练习,而且我相信你做过之后应该会豁然开朗,因为你知道你永远都有选择的空间。这是原则一,就是自由地选择你对生活的态度。
第二个原则叫作“实现有意义的目标”。我们很多人都把目标和欲望混为一谈:我想要一个iPhone手机,我想买一个房子,我如果把装修做完了就好了,我要买一部车……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物质的,只是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这样的事,你会发现你这辈子永远都满足不了,因为没有人能够通过外在的物质获得一切。所以如果我们把所有外在的享乐当作是我们的目标的话,你这辈子都不会开心,这是一定的,我们需要能够学会去发现意义。
但是人会陷入到意义迷宫当中,这里有一个专用词汇叫“意义迷宫”,就是你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儿。弗兰克尔讲过一个特别让我感到震撼的说法,他说,那个被用来做医疗实验的猴子,死了,被人解剖了,它的生命有没有意义呢?在我们人类看来,这个猴子的生命很有意义,它为我们找到了药,它救治了很多的人,但是这个猴子不知道。这个猴子虽然不知道,但是它有没有意义呢?有。所以我们在人生当中有很多时候所面对的,就是一座又一座意义迷宫,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个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你要相信一定有意义。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发现意义。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叫作“不知反省的生活不值得过。” 就是如果我们每天只是生活在KPI指标当中,自己给自己定的很多物质的KPI指标,去一个一个地实现,这叫作不知反省的生活,你没有去走出意义的迷宫。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意义不能够创造,意义是寻找出来的。我记得《活出生命的意义》里边讲到一个老人家来找弗兰克尔咨询,说,我的太太去世了,我们俩生活了一辈子,现在都八十多岁了,太太去世了,我觉得没有意义,我觉得我活不下去,生活太没有意思。我就是为她而活的,但是她现在死了,我也想死。然后弗兰克尔就问他说,那你想想看,假如是你先死了,你的太太还在,她会怎么样。这个老人家说,那当然她也会很痛苦,她会像我一样痛苦,因为她很爱我。弗兰克尔说,你看,这就是你活着的意义。你活的时间更长,你替她承担了这些痛苦,她就没有这样的痛苦了。所以很多意义需要我们发现,我们只是缺乏发现意义的能力,才导致我们整天陷入在意义迷宫当中走不出来。这是人生当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当你能够发现你人生所做的事的意义的时候,你就立刻找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正能量。
我们讲《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人生很有可能没有意义,但是寻找人生的意义,本身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一样的道理,我们走出这个意义迷宫的过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所以第二个原则,叫作实现有意义的目标,而不要整天光盯着物质的目标。
第三个原则,叫作“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你看,到第三个原则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了实操层面了。就是怎么样能够走出意义迷宫呢?你只要能够学会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就好。比如说慢下来,欣赏意义。大家在林荫大道上走的时候,看到那个落叶从树上哗哗哗哗地飘下来,你有没有认真地欣赏过那个落叶飘落的身姿:怎么飘的,走什么样的动线,飘下来以后什么样的状态……当你能够去感受落叶之美,体会到生命的更迭,进而联想到我们人类的生命的转换,我觉得这场散步就会舒服很多,因为它找到了人文的背景和底色。所以我们要能够慢下来,欣赏我们周围每时每刻存在的意义。
而我们现代人所用的方法是,找不到意义,我们就用忙碌来替代。每天让自己不要闲下来,只要足够忙,我就不需要思考意义这件事。只要一有空,赶紧看手机,赶紧看短视频。其实我们应该有大量的空隙去体会,去思考,去感知,这就是发现瞬间的意义。
这里边有一个练习,叫作“存在意义的挖掘练习”。这个大家可以回去试一下,只要你处于某种特别具有挑战的环境,或者你认为它是你个人生活或工作十分重要的时刻,你就可以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找到这一个时刻的意义。第一,你是如何应对当时的情境或生活的?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去回忆。第二,你当时有何感受?产生了哪些情绪?第三,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技巧?态度有了什么变化?第四,你将如何从经历中成长?你将如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特别是对自己的主要认识,应用到个人的成长当中?也就是说,发掘意义的方法是反思这些问题,就是当我们经历了一件可能很痛苦、压力很大,或者可能相当喜悦的一件事情之后,你问问自己:我从这件事情当中学到了什么?我是怎么处理的?我有哪些地方可以处理得更好?这个积攒的过程,就是我们在不断地找到意义,并且把握它的过程。所以在这儿有一句话很重要,意义不是所谓重要的事情,而是与自己的核心本质或者真实本性达成的共鸣。意义是你与自己的真实本性或者核心本质达成共鸣的那种感觉,这个叫作有意义,而不是那个事情本身。
所以生命不仅仅是任务,还是使命,我们的生命不仅仅是老天爷给我们的任务,你必须走完这一趟,别人都走完你也得走,而是你有一个使命。什么叫使命,你打算把这条命使在什么事上,这就叫使命。所以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的作业,构思一下你的自传标题。假设你要给自己写一个自传,你的这个自传的题目到底是什么,你将怎么称呼自己,这个可能就是与你使命有关的东西,这是第三个细节的方法,叫作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
第四个原则,叫作千万别做违心的事,这个作者就讲,说他在大学里面当教授,好不容易被提拔成了教研室主任,结果听说上级要来检查任务,他一下子就兴奋,他觉得这是他自己扬名立万、做出一番贡献的时机。于是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试图能够让上级的检查完成得更好。但是就是因为他自己努力地想要迎合上级的检查,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的同事和员工都对他不满。我觉得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当年在大学里边评职称,就是特别想评上一个教授、副教授这样的职称,然后就去看人家的那个要求,只要有要求,我们就有应对:要发什么级别的文章多少篇,要出什么样的书,出什么样的书能够抵一篇文章。现在回头想想好丢脸,这就是你在做违心的事,就是这件事情根本不是你本心想要的东西,但是因为你被欲望所驱使,你觉得自己特别想要得到那个东西,导致的结果是你做了违心的事。做了违心的事的结果就是,你反而跟意义离得越来越远,事后再看它的时候,你会觉得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我们想通过完美的表现和高效的工作取悦别人,而往往在我们最想取悦他人的时候,我们会让自己处于不利境地,我们会因为过于重视最后的结果,而忽视了追求的真正目标。就是你所做的工作不在于取悦某一个人,而在于它跟你的意义需要产生连接。
所以这里边有一个词叫作矛盾意向,矛盾意向就是刚才我念的,你越想获得这个职称,越想获得观众的好评,越想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大奖,导致你的行为扭曲,你离这个东西反而变得越来越远。不信的话你们可以试一下,下次找一个千人演讲的场合,你站上去,然后你说今天我一定要成名立腕,我一定要大家都喜欢我,我的人生就决定于今天的演讲了……你越是这样想,你越容易动作变形,你在这个演讲当中所表达的越不是你想要说的东西。但是如果你理解了这件事,如果你理解了矛盾意向给我们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矛盾意向的方法去治疗很多恐惧。
大家记不记得我们请古典老师来讲过一本书叫《跃迁》。在《跃迁》那本书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他说一个女孩老不敢跟人谈恋爱,是因为她牙缝特别大,她只要一张嘴一笑,那个牙缝特别大,然后大家就笑她,所以她每次跟人说话都捂着嘴。她喜欢办公室里边一个男孩,不敢表达。后来古典老师给她出主意,说反正你也不想表达,你也追不上人家,干脆破罐子破摔:这男的我不要了。怎么着呢?你拿牙缝的水嗞他。你知道牙缝大了可以嗞水出来,所以含一口水在嘴里边,然后见到那个男的,把水嗞到那男的脸上。然后这女的说,这样做行吗?古典老师说,反正你也不追他了,你也跟他不能在一块儿了,你就当哥们这么处呗。然后这女的第二天上班,就一口水嗞地嗞到那个男的脸上……后来俩人结婚了。
当你能够把糟糕的东西暴露出来的时候,这个叫作矛盾意向疗法。就是我们刻意地夸大这个恐惧,可以使得我们更加直面这个恐惧。比如说有一个人每次一紧张就出汗,腋下出很多汗,他觉得很丢脸。你想啊,夏天的时候别人都正常,你这底下一大片汗湿的东西,所以他觉得很丢脸。他就很内向,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话。后来心理医生就教他说,你去会议室,一见到别人你就说,我这儿又下雨了,又开始下雨了,你看我浑身都是汗。先把满胳肢窝全是汗这事告诉大家,反正你也没治了,先说完浑身是汗这件事以后,再说别的。然后就没事了,这事就过去了。然后还有一个医生特别逗,我们都说医生写字潦草,医生写字特别容易让别人认不出来。有一个医生就老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太潦草,老怕别人看不懂,后来就形成心理疾病,每次写完都不自信,不敢给人写,不敢让人看。后来心理医生就跟他说,你这样,你今天就立一个志向,说我今天非得写一个最潦草的给你看。然后就努力地写,努力地往潦草里画,画得越乱越好。结果这么写完了以后交出去,别人还能看得懂,这医生放心了。就是你把最糟糕的东西暴露出来了。
美国不让闯黄灯,有一个人因为闯黄灯被警察拦下来警告。警告以后,这个人因为学过意向矛盾法,所以马上说,我错了,罚我吧,我真的不对,我确实太糟糕了,我怎么能够闯黄灯呢,太危险了这事……你看,你把所有最糟糕的状况暴露出来,你把你心中所担心所恐惧的事情讲出来。那个警察一看,这人反应这么大,说了句“下次注意”就放走了。你看,如果你不装,如果你不过度地保护自己,你能够知道这个矛盾意向是可以用来治疗的,把它的恐怖暴露出来,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更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那这个跟我们第四个原则“千万别做违心的事”有什么关系呢?就是我们在做违心的事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回避恐惧和矛盾,我们尽量不提那个事,我们假装自己一切都好,所以这时候你做得越来越不自然。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面对那些恐惧,我们就不再做违心的事,我们就在直面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心中的担心,我们愿意暴露我们会出汗、我们会犯错这样的问题,这时候你会过得更从容。
这是第四个原则,就是千万别做违心的事,千万不要为了那么一点利益,就像当年的我一样,为了能够评一个职称,然后就想尽量发表一些没有用的文章,最后也没有帮到我。所以原则四,叫作千万别做违心的事。这个原则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人际关系的意义。你要理解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不在于工具,人不是工具化的。我们跟别人交往,我们和他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连接,你得尊重他,他是个人,他有他的尊严。但是如果你内心有特别强烈的欲望,想要去实现一些事,你把他当作实现这个事的工具和目标,反而你们的关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们会做很多违心的事,就这么来的。所以学会安守本分,守着初心。初心是破解官僚主义、破解思维的牢笼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当初为什么做这件事,你作为一个老师,你为什么选择做老师这个职业。你如果说我做一个老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评一个职称,那你已经违反了初心了,你已经跟初心不一样了。做一个老师是因为你愿意做研究,是因为你愿意带学生,你愿意讲课。你守住你做研究、讲课、带学生这样的事,这叫初心。但是你为了去迎合那个考核的指标,去评职称,去努力地附会一些根本有的没的这些文章,那就跑偏了,就离开了初心。所以我们要知道人不是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
第五个原则叫作“从远处审视自己”。我们在前面的一本书,叫作《幸福的陷阱》里边,曾经讲过这个心理学的方法,叫作解离。就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幽默,拉开和生活的距离,这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自嘲并不是否认痛苦,而是超越痛苦。大家可能很难想象,因为平常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出现集中营,所有的人都紧张得要命,每天都是马上就要去死亡的那个状态。但是弗兰克尔说,你可能很难想象在集中营里边,经常会有笑话表演,就是大家一群人生一堆火站在中间。今天的活干完了,一块儿干吗呢?讲笑话,你讲一个笑话,我讲一个笑话。几乎所有的笑话都跟离开集中营以后的生活有关,还有很多人讲的笑话都跟吃的东西有关。他说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笑话,就是有一个人讲昨天晚上做梦,梦见从集中营里出去了,他们家的邻居给做饭让他吃。盛汤的时候,他就跟他讲:“从底下捞!”从底下捞,你知道这什么意思,这是集中营里的术语。那个汤本身就没什么菜,你从底下捞可能捞出一两片菜叶什么的。所以他梦见自己出了集中营以后,还跟别人不断地讲从底下捞。这就是这些人在集中营里边依然能够找到乐趣,依然能够找到自嘲的这种动力。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要心存善念,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打一场生命的硬仗。这个话说得真的相当有道理。为什么这句话和我们说从远处审视自己有关呢?就是你对自己在打一场硬仗要心里有数,如果你能够从远处看自己的生活,你才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否则的话你是孤军奋战。但是当你能够看到自己的生活,关怀自己、爱惜自己的时候,你的心情就会好很多。
这里边有一个练习,叫作“自我分离技巧”。怎么去练习,这种自我分离技巧呢?弗兰克尔有一天在集中营劳动的时候,他脚下的鞋子破掉了。你知道在集中营里边如果鞋子破掉了,这个人基本就快死了,因为鞋破了你走路就会慢,走路会慢就会被人拖过来枪毙,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他觉得完了,鞋子破了,然后脚特别疼,浑身充满了疲惫,没有人给他水喝,烈日炎炎之下在那儿不断地干活。他说今天死定了,今天可能活不下去了。然后就在那一刻,他突然之间产生了自我分离的练习。为什么呢?他说:“我在那么坚持不下去,快要死掉的那一刻,我脑子里边突然产生了一个画面,我在出席一个国际心理学论坛,然后穿着西装笔挺的衣服,在国际心理学论坛上,我在给大家发言,讲的就是我今天劳动的场景。” 你看,就是当他开始人格自我分离,去观察自己的时候,他眼前所遭受的这段痛苦变成了他人生的素材。他在想,我到时候跟别人再讲这段生活,那这段生活真是太有意义了。然后他就开始体会那种痛苦,我到时候怎么说,这儿还有什么细节,那儿还有什么细节,帮助他度过了这段最困难的生活。很多人过不去,集中营里边有人鞋带断了就放声痛哭,然后别人一看说,这人应该活不下去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求生的动力。但是当你能够把它当做你人生的素材,你知道终有一天,这些悲惨的遭遇会成为你人生的财富,可以成为你演讲的素材,那就厉害了。
我曾经遇到过有书友在《我有一个问题》里边向我提问,说遇到过奇葩的亲戚,很难搞。我通常会有一个建议是把他们写进小说里,你要知道你生活中遇到了这么奇葩的人,这太难得了,别人都没有这样的素材,别人想写一篇生动的人物小传写不出来,而你直接写他就行了,这就是给你送钱。
当你能够让自己从你的生活当中分离出来,叫作自我分离的练习,经常做一做,你会发现你能够学会从远处审视自己。自嘲是非常好的方法,承认错误也是非常好的方法,你能够主动地把它讲出来。《吐槽大会》里边有一句名言——我是听《吐槽大会》里边那几个人跟我讲的,他说,我们有一个习惯,叫“说破不伤”。就是这事说开了,我就这么吐槽了,反倒大家觉得更好了。这个其实用的就是解离的方法,当你能够从远处审视自己,来说自己的缺点的时候,大家更容易接受你。所以第五个原则,叫作学会从远处来审视自己。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体内,你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墙上的摄像头,来看自己的生活。这时候你可以关怀自己,可以理解自己,也可以给自己找明方向。当局者迷就这个道理,所以你自己可以跳出来,不再成为那个当局者。这是原则五。
第六个原则叫作“改变你的关注焦点”,就是想想别的事。有一个白领失业了,本来是一个高级白领 ,失业了以后找不着工作,结果去高尔夫球场找到了一份做球童的工作。你想想他这个人生,本来是打高尔夫球的那个人,现在变成了给别人背杆的那个人,整天给人家指球路,解决这些问题。结果他去当了这个球童以后,他慢慢地开始寻找做球童的乐趣。你看,换一个方向想想,你别老想着自己特委屈,别老想着说我以前都打球的,现在当球童,怎么想都别扭。你现在找找当球童的乐趣。有什么乐趣呢,他说以前都是我给别人小费,现在别人给我小费。你看,很愉快。所以我现在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这些打球人的心态,我给他们提供了服务以后,他们很高兴,我从很高兴的这些人身上找到了我的快乐。只要你给人服务得好,这也是一份蛮不错的工作,而且可以听这些成功人士聊天,一路上找到另外一个角度,不再成为聊天的参与者,而成为一个纯然的倾听者,这个收获跟过去完全不一样。所以想想别的事,转移一下这种注意力,改变人生关注的焦点,这是我们的能力。
这里边有一个原则,叫作每一个问题,总有三个以上的观察视角,甚至三个都不止,五个都有可能。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完全不同的观察视角来看待它。但是这个需要的是思维的弹性,假如你陷入在思维的囚牢当中,你成为了思维的囚徒,你会发现没用,做不到,只能这样。所以让我们的思维保持弹性,面对冲突的时候不要过度地执着于自我,不要总是想着生气和反抗,而是想想看,这个问题的别的视角在哪儿。这里边有一个名词,我觉得这个书翻译得有点奇怪,叫作减反省法,因为我没有看到英文原版,我不知道这个减反省是什么意思。
这个减反省法,其实就是创造性地转移注意力,这里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的导演贝尼尼拍的《美丽人生》。父亲跟孩子被抓到了集中营里边,然后父亲跟孩子讲说,这是一场游戏,谁最后能够获胜,谁能得到一辆坦克。你看,这特别了不起。然后那个小孩子看到父亲一直在被那些德国人呼来喝去,甚至殴打折磨,这个孩子都认为爸爸玩得真厉害,爸爸进入到高阶了吧……看得你心里边很难过。那个片子拍完了以后,国际上有很多人,尤其是犹太人,有很多人批评贝尼尼,说你在用这种戏剧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美化这段历史,把那么痛苦的事,竟然能够拍成这么一个荒诞的游戏,你是对这个历史的背叛。但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贝尼尼所拍摄的《美丽人生》这个电影,就是基于他的父亲在集中营里的生活改编的,这是一个真事。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知道,你进到了集中营这样的地方,你都可以把它视作一场游戏,你都可以转换视角,让一个孩子能够活下来,能够乐观地存活下来,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够转换视角的。所以学会转换视角,用减反省法去重新看待我们所面对的困难。
这里边有一个练习,大家回家可以做一下,叫作“精神旅行”。就是你人坐在这儿,你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自己去瑞士、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周围滑雪那种体会。当你能够意识到你的精神生活是可以超越于现实的,你就自由了很多,这是人们寻找自由的一个方法。所以当我们用减反省法改变我们生活当中的关注焦点,我们才不会被现在这个当下困住,总是跟痛苦搏斗。要知道,所有的问题都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视觉观点。
最后一个原则,第七个原则叫作“要敢于超越自己”。什么叫超越自己?你知道我们的眼球为什么能够看到这么清晰的世界吗,就是因为眼球看不到它自身。当我们的眼球能够看到自身的时候,你的眼睛就出了问题。就是有的人患眼底白斑,白内障,各种病的时候,只有你的眼球有病,你的眼球才能看到它自己——有一个影像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但是没有病的时候,眼球是超越自己的,它看不到自己,它能够看到整个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所以我们大量的人的生活状态是关注自己,自私自利,当我们能够走出自我,开始服务别人的时候,你才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太宽广了。
那天我看一本书讲孔子的书里说道,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误解,就是人们以为自私可以带来自利。自利其实是对的,但是自私决不带来自利。反过来,如果你自私,可能会导致你的人生变得更困难,更焦虑,更痛苦,所以自私并不带来自利。只有全人类都知道自私不能够带来自利,人类的困境才能够得到解决。但是现在知道的人太少,所以我们大家得借用这样的好书,让我们能够知道超越自我,就是不要做任何事都想我好不好,我能够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要想到Big Picture,一个更大的图。我们这个公司会怎么样,我们这个行业会怎么样,我们这个国家会怎么样,甚至于这样做对地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所执着和痛苦的事就变得少了很多。孔子讲的“仁者不忧”就这个道理。如果你心中没有那么多的自我,你能够超越它,这时候你没有太多的忧愁,我们过度的忧愁就在于我们总是思考自己的这个身体。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边有一个看守,他们一开始都很恨那个看守,觉得那个看守是欺负他们的德国人。结果后来,在他们从集中营里面出来了以后才知道,那个看守为了能够让他们当中很多人活下来,自己花钱去买了很多药品,然后发给这些犹太人,实际上他是一个心存善念的人,他是一个希望能够让这些犹太人活下来的人。但是因为他是德国军官,所以他要履行自己的那些职责。所以弗兰克尔就说,我们不能够轻易地通过外在就判断这个人,这个人很有可能跟我们想象得不一样。
我们讲过《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他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就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犹太的小孩,那时候13岁,走在马路上,已经过了宵禁的时间,迎面走过来一个德国军官。他说,完蛋了,今天死定了,结果那个德国军官竟然没有抓他,那个德国军官问他家住在哪儿,然后给他拿了巧克力,并且把照片打开给他看,说我也有一个孩子跟你一样大,然后把他送回了家。他突然觉得人性的复杂,在犹太人看来,德国军官简直都是魔鬼,但是竟然还有这么一个好人,能够这样对待他。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人性的的复杂,我们才能够学会宽恕他人,超越自我,所以这时候我们才能够找到和我们的终极意义相连接的方法。以上7条就是这本书为《活出生命的意义》所做的解读,用这7个方法,能够帮我们尽快地走出意义的迷宫。
但是大家还是担心,7个方法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再浓缩一点?所以这个作者再后来又把它浓缩成了三个方法,叫作OPA。OPA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说7个方法我可能记不住,那么记住三个就够了。
第一个叫作O(Others),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你看我们前面讲的,找到每一个细节当下的意义,把他人视作目的而不是工具,这都是和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第二个,对从事的工作要有崇高的目标(Purpose),就是无论你做什么,你不要只想着钱,不要只想着职称,不要只想着自己,能不能登上杂志、报纸。得想想这个事更崇高的意义是什么,你想的境界越高,你的天花板就越高;第三个A(Attitude),叫作用积极的态度拥抱生活,你永远可以选择更积极的态度来拥抱生活。
作者把人分了一个十字象限,这个十字象限很管用。横轴是从失败到成功,有的人的生活很失败,有的人很成功;然后纵轴是从绝望到意义,就是没有意义、绝望、抑郁、痛苦,有意义、富有力量、正义感。这样一来你会发现,我们人可以分成4类,有一类人又成功又有意义。又成功又有意义这样的人,比如说孟子,王阳明,在当鲁国大司寇时候的孔子,弟子三千时候的孔子等等。这个就是我们说在事业上有成功,生活也很好,然后生活又有意义,这种人我们把它叫作“富而好礼者”。各位知道《论语》当中,子贡曾经问过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所以在孔子看来,“贫而乐”和“富而好礼”是两种非常棒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把又成功又有意义的这个象限叫富而好礼,我希望我们的书友当中,有更多的人是富而好礼。
然后我的生活并不是很成功,失败,但是我的人生有意义,这种人我们叫贫而乐。就像颜回 的贫而乐:每天“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大家都觉得你活不下去了,但是颜回每天都那么开心,虽然穷,但是人生会有意义,这个象限我们把它叫贫而乐。所以这上边的两种,我认为都是我们可以追求的方向。虽然我们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如果你愿意扭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意义连接的话,你很有可能一夜成为一个心中有意义、有目的的人。这叫作贫而乐、富而好礼两个象限。
再下边你会发现,有一些人生活和工作很失败,同时又很绝望,没有任何的意义,这个我们把它叫作“咸鱼象限”。就是周星驰讲过一句话,说一个人如果活得没有梦想,那跟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就是大家讲咸鱼要翻身,我希望大家从这个象限当中翻身,这是一个咸鱼象限,就是没有梦想,没有意义,我也生活得很绝望,底层在这儿。然后另外一块,叫作成功但是没有意义,很绝望。我相信大家也见过这样的人,我们把它叫土豪象限,就是很土豪,很有钱,除了钱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有。每天赌博,打牌,搞些乱七八糟的事,但是精神空虚、痛苦。
我们希望大家对照这四个象限,你就会立刻看到,其实决定我们生活愉快不愉快的分界线,并不在成功和失败这个分界线,而在于这个横轴,就是你能不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你可以成为一个贫而乐或者富而好礼的人。那找到这个人生意义的方法,就是我们要能够学会用OPA,就是我们能够跟他人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我们能够给工作寻找一个更高的意义,然后我们能够用积极的态度来拥抱我们所有的生活。
这本书的最后两章,就是讲一个叫工作中的OPA。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30%的人敬业,说不定这个数字都说大了,就所谓能够敬业的人,能够认真工作的人,不到30%。大量的人在工作当中都是混,都是痛苦,承受生命中必然承受之恶:我是用这个痛苦换了钱,来养活我的全家,没办法。那其实如果我们能够让这70%的人,跟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关系,而不是把他人视作工具的连接关系,能够给工作找到更高的意义,那我觉得解决了70%的人,就解决了全世界的人的问题,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还有一个就是社会中的OPA,就是我们大家在整个社会当中生活,我们看到社会上的很多新闻,很多乱象,很多人压力很大,每天都有很多坏消息出现,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我们能不能够跟整个社会建有意义的连接,我们能不能够让自己在社会当中去找到一个更高的目标,我们能否为这个社会做一些事。为什么我们做樊登读书的这些工作人员,大家生活得那么愉快,就是我们能够看到,我们所做的工作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改变。有大量的人,因为我们传播这些书籍,哪一本书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涟漪,让他整个的人生产生了波动,变成了不一样的一个人生。这时候你会发现,快乐根本不是来自于奖金,而是来自于这种意义感。
所以假如我们能够在社会当中把爱传出去,就会有“回声效应”。在山谷里边你试试看,你要骂那个山谷,过个几秒钟那山谷就骂回来;你要爱那个山谷,过个几秒钟那个山谷就爱回来了,这个叫作回声效应。社会当中的回声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们大家在社会当中使用OPA,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这时候才能够改善他人的生活,进而转回头来,改善我们自己的生活。
弗兰克尔在去世以后,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大量的遗产。有人把他的生平拍成了电影,在维也纳还有弗兰克尔的的博物馆,还有大量的跟意义疗法相关的书籍。史蒂芬·柯维为《思维的囚徒》这本书专门写了推荐序,虽然史蒂芬·柯维也去世了,但是史蒂芬·柯维受弗兰克尔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书里边,史蒂芬·柯维讲:“如果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光知道不做等于不知道。”这就是《论语》当中,孔子在开篇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就是我们学到的这些东西,我们要努力地去实践,只有实践、使用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找到意义,找到快乐和开心。
所以希望在今天这本书的留言当中,每个人可以尝试着写一下,如果你给自己写自传的话,你的自传的名称打算用什么。不要那么着急写,不要去抢什么沙发这样的东西,慢点写,思考好了再写下来,这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跟自己的意义相连接的过程。
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注:①贝多芬去世于1827年3月26日,弗兰克尔的出生和他去世的年份不同,只是月和日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