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犯错时,惩罚能够带来一时的效果,但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长期来看必然导致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的不良后果。应该让孩子参与一起制定规则,坚定地执行规则,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放弃伤害、贬低、辱骂等错误行为,放弃“要让孩子变得好,必须先让他感觉糟”的荒诞念头。
2、重视孩子的自尊,赢得孩子(尊重、合作),而不是赢了孩子(惩罚、控制、战胜)。承认每个人都不完美,并作“不完美”的榜样,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并纠正错误。
3、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表现,家长要承担孩子不良行为的部分责任,应该用目的揭示的方法帮助孩子了解错误目的。
4、在一定限度内,让孩子独自承担自己错误的后果。
5、在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善于利用“冷静期”和“积极的暂停”等方法积极面对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6、关注并认可孩子的进步,而不是完美。支持他们对错误进行的弥补。
7、作为家长,应该明确自我性格取向对孩子的影响,安逸型、控制型、取悦型或是追求卓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