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云水禅心说声抱歉,因为早在一个月前,她就将《真爱助力成长》一文通过简信发给了我,但那会正赶上精英特训营开营,我无暇顾及,就一直拖到了现在,到今天才有时间仔细来品评,请勿见怪,非常抱歉。
云水禅心是一位小学老师,我曾经评论过她的一篇文章,与这篇文章类似,都属于作者的教育随笔,是自己与孩子互动的一些教育感悟,随笔留下孩子的成长痕迹,记录自己的成长感悟,看得出她的用心,是一位非常有爱的老师。
上次评文过后,跟她有过短暂的交流,她也说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懂得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幼小心灵,对于教育过程中的力不从心,不是一味滥用权威压制,而是虚心求教,调整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
我认为这无论是对于她自身的成长,还是她作为教师的职业成长,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文章从一个老师与孩子对话互动的场景开篇,勾起了作者对一个孩子入学以来的回忆,用几个镜头,呈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最后是作者对孩子进步的由衷感叹。
一个老师用爱包容了孩子的“与众不同”,引导孩子渐渐融入集体生活,孩子从开始时对老师排斥,到现在对老师接纳,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悄无声息的爱对孩子的感化。
我就我的理解,借两个场景来说一下自己的一点浅见,希望对作者有所帮助。
拔河比赛之后师生语言互动
这段的对话表达中,排版上稍显凌乱,可以试着调整一下,比如第二段可以调整为:
我抚摸着他的头故意笑了,故意逗他:“你给老师加油了吗?”
“喊了,我用力喊‘语文老师加油……’……”他有点委屈地回答。
“老师听到了……”
每个人说的话自成一段,看上去比较舒服,读起来也顺畅。
接着谈谈教育感受,当孩子表达出对老师拔河比赛失败后的失望时,从文字上来看,老师当时关注到了孩子的情绪,但是老师的语言互动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孩子情绪的安抚,而是用“逗孩子”的方式提出问题,孩子显然被老师的问题误导,得出了“因为自己声音不够大,所以老师没赢”的结论,老师虽然随即进行了澄清,并且对孩子进行了保证,但是并没有对孩子的情绪感受进行描述,也未对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表达。
教育建议: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注意到自己的情绪,但是都羞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和我们的文化大环境都提倡隐忍,小时候父母不允许我们表达情绪,而我们中国文化又提倡内敛,所以我们对表达情绪的词汇知之甚少。
这个观点我在上篇的分析中提到过,再次重提,是因为表达自己的情绪,给情绪命名,敢于说出自己的情绪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情绪表达是一个人探索和认知自己的开始。
比如老师可以跟孩子这么说:
“宝贝,老师听到你喊了,你喊得好大声,老师很感谢你为我加油,但老师已经尽力了,看来以后老师要努力锻炼身体,让自己更强壮一点。很抱歉,今天老师的表现让你失望了!”
老师给出孩子“下次拔河比赛一定努力争取得第一”的承诺,也稍显不妥,“努力”与“得第一”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有努力的过程就好了,至于是不是得到“第一”的结果,并不需要刻意去强调和关注。
后面对于孩子表达出的“喜欢”,老师也应给出语言或肢体上的回应,文中没有提到,可能作者忽略了。
开学第一天的表现
在这一段里,有一些语法搭配上的问题,比如,“忍着性子”,我感觉用“耐”着性子比较合适,这句有点口语化,或者可以改成: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再比如后边“他妈妈说他上幼儿园时令幼儿园老师头疼”,可以把后边的幼儿园去掉,完全不影响读者的理解;还有接下来的“你一年换了三个幼儿园”,这里的“你”是第二人称,与通篇讲述的人称不符,应该改为“他”;另外,还有一些略显口语化的表达,可以多读读,试着去改一下,不再一一赘述。
这段讲的是开学第一天,一个不太一样的小朋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老师引导孩子做自我介绍,老师还给了孩子“跟老师同桌”的特殊待遇。老师的这一系列行为的初衷,都是迫切想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老师的动机是好的,这不容置疑。
教育建议:当孩子不愿意介绍自己的时候,老师可以顺从孩子的心意,因为是刚刚入学,给孩子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这是对孩子感受的一种尊重,他会因受到尊重而感受到被理解,从情感上亲近老师。
尊重并不是完全不理,而是走到孩子跟前,用语言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
“你的名字是不是叫王奕森?你今天可以不介绍自己,老师记住你的名字了,我相信下朋友也记住了,你们愿意跟她做朋友吗?”
老师几句话,可以缓解孩子的尴尬,还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被接纳的环境,让孩子在群体中有一个自然的过度。
开学第一天就与老师“同桌”,这种特殊待遇孩子显然是反抗的,老师只想为孩子“好”,并没有太考虑孩子的感受,使得孩子视老师为“仇人”,树立仇人容易,化解仇人就难了。
可能老师的这种举措也是多年教育经验的总结,觉得此类的“小调皮”应该受到特殊的看管,但对孩子自主性和自尊心都是一个极大的挫伤。
通常有这样问题的孩子,家庭教育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建议作者可以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我建议特殊待遇是最后一步,而不是第一步。
当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就变成了我们眼中的样子。
简·尼尔森曾经说过:父母在关注什么,孩子就会发展什么,当你把时间都用来关注孩子的消极面时,他的消极面就会膨胀,而积极面不久就会消失。父母看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
孩子是一颗成长中的幼苗,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教育是一门用爱、用心去雕琢的艺术。
云水禅心老师愿意学习,善于思考问题,反省自己,这正是作为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我读到了你文字中的爱,尽管有些许不妥,但很为孩子因你的爱和对孩子不放弃的努力而带给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
老师给予的一份爱,在孩子心中播种下的是一份勇气,一份希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个人的一些浅见,仅供参考,若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