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中国传统节日,又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其它节日不同的是,清明有种特殊的意义。我们经常在春节、五一、国庆的时候与朋友互发祝福短信,体现过节的气氛与祝福,而清明,人们通常想到的是祭祀扫墓,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大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连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
不仅如此,歌手许嵩的《清明雨上》,这首中国风的歌曲,歌词十分优美,情感细腻,曲调柔和委婉。这位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的跨界达人,被众多网友称为音乐才子。
总之,在传统印象中,清明节是纪念先人的日子。这种传统的本意是好的,而近些年,却被一些封建迷信,劳民伤财的元素整变了味。
拿安徽的省会合肥来说,每到清明节,大蜀山、小蜀山等陵园迎来了祭扫高峰。电视上经常报道,尤其是长江西路沿线,清明期间车流量突增,使原本宽阔的马路变得拥堵不堪。而陵园内呢,虽然一直提倡文明祭祀,保护环境,还是有很多群众带纸钱等祭祀物品,弄得乌烟瘴气。
前几年我路过一个陵园,瞻仰了一下。当时不是清明节,所以祭扫的人不太多。据一位管理员说,每每清明、冬至、七月半(中元节)等日子,这边车多人多,从主干道到陵园门口,不长的一段路,这条二车道让车辆和行人堵的水泄不通。
而墓地的价格,如果冒昧的与当今房价,按单平米计算,远高于市面上房地产的价格,实在让人啼笑皆非。近年来,房价的持续攀升,让众多八零、九零后成为房奴。为了买套“处女房”,每个月节衣缩食的还房贷,处于背债的状态。当蚁族直呼“活不起”时,更讽刺的是“死不起”。难怪有人说,墓地是正正规规抢劫都不用刀的,挣死人钱,还要让活人受罪。巴掌大一块地方,少则几万,贵的一二十万。说其垄断经营,哄抬物价,一点都不过分。
每个人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尽管死亡是人们比较回避和禁忌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们在祭奠先人的同时,很少去思考一个实际的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后,谁还会记得自己?
一个家族,除了自己,通常还有父母亲和最高的长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最高长辈(上人)的上面也定有他们的父母(太爷太婆),我们在小的时候,也许听长辈提及过,却已不在人世。
而这种遥远的辈分,也逐渐被我们这一代小字辈淡忘在家谱里。换言之,百年之后,那个遥远时代中的人,终究会忘却了自己这一代的人。
其实,扫墓祭祖只是一种形式和传统,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一下哀思。而更加重要的是,如果先人在有生之年,自己能够尽孝顺,多一些关心和照顾,那么,也就问心无愧了。
当今有一些人,能够接受树葬,水葬,花葬等,实在难能可贵。不仅高尚环保,还节约资源。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就是应该能想得开,不仅在世的时候,离开人世同样如此。如果追求表面上的东西,把钱往墓地送,十万二十万也得承担,在我看来是种劳民伤财。不仅清明祭祖的道路拥堵,路不好走,更重要的是,不是这个钱交了之后就一劳永逸了,往后的N多年,都要有后人不断往里面充费,交给陵园管理费(类似于房地产商的“物业费”)。如果时间久了,没有人充钱,到头来,还是会被“请”出来的。
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这一辈子,短短几十载,生不带来,走不带去。金钱财富也好,地位荣耀也罢,在临终时,都是浮云。能在世间走一遭,如同坐上一辆单程列车,一路的看风景,是前世的因缘。
清明节的时候,一位朋友跟我说,清明小长假,大蜀山小蜀山那边拥堵不堪,车难开的不得了。我说:古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何必非要走蜀道,上包河大道多宽广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