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样子?看过相关美剧和读过有关书籍的人可能会在脑海中形成某种见解,或许是碎片化的,或许更多的是模糊不清的,但风靡一时的“嬉皮士”肯定人人耳熟能详。
以往我认为“嬉皮士”就是喜欢打扮得“玩世不恭”,穿着拖地的“喇叭裤”,嘴刁香烟,吞云吐雾,女孩子还可能穿着短背心,可以裸露“小蛮腰”。“性感”,“自由”,“个性”应该是他们的“代名词”。
我也不知自己对他们的印象来源于何处,但脑海里就有这固化印象。
读了琼·狄迪恩的代表作——《向伯利恒跋涉》,才明白了那是一群美国失序年代的年轻“产物”。在作者笔下,那是一群本该是在学校认真求学的“花季少年”,但他们都因厌学或与家庭的矛盾自行选择逃离了“象牙塔”。这群年轻人“蜗居”在一起,吸毒,滥交,生活颓废萎靡。其中有人爱好“艺术”,为追求“自由艺术”逃离曾经的有序生活。他们不为金钱烦恼,其实他们根本没钱。他们为了生活可以出卖肉体和灵魂。极度空虚,没有明天,无知无畏是他们的写照。
我很纳闷,曾经的“嬉皮士”如今不知怎么样?有人实现心中的“理想”了吗?可惜作者没有跟踪调查,答案也就不得而知了。更令人遗憾的是,作者也于去年与世长辞了。我是因为看了杂志报道才心生好奇买了她的书,因此而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这就是不同体制下的鲜明对比。今天的美国青少年虽然俨然不追随曾经的“嬉皮士”,但崇尚“自由”,“个性鲜明”依然印记斐然。女孩们大胆袒露自己的身材这样真的好吗?含蓄一点是否才更有魅力呢?至少这会超越生物体的“本能”,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美,可以尽情展示,但应该区分场合,不然就变得庸俗。
人人住在“地球村”,随着“小留学生”的增多,被“西化”在所难免,但有底线,有原则的生活最是应该坚持的。因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成为“垮掉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