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整理家中旧物,理出了几本旧笔记本,其中有两本是以前的日记,一本是小学的,一本是大学的。
印象中,我有好几本日记,但不知不觉间,有些就不见了踪迹。留下的这两本,也并非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恰好还在。
而此刻,好奇心却被唤起,停下手中的活,开始翻阅起来。想看看,10年前,20年前的自己到底是是什么模样?那些湮没在时光里的记忆,又都是怎样的故事?
小学的日记
这本小学的日记是我四年级所写,还是一本带锁的笔记本。一开始,我怎么也打不开,日记本上的小锁也快被我弄坏了。可当我决定放弃时,却突然打开了。
此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四年级的写作水平已经很不错了,看了自己的日记才知道,当年的文笔是多么稚嫩,日记内容也是让人忍俊不禁。
可这本小小的日记本,有小诗,有随笔,有故事,稚嫩的文笔背后是远超现在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有着小小年纪的我对生活的思考。
所以很多人说,越是长大,就越会变得平庸。看天上的云,只是云,看地上的花,只是花,看小孩子天马行空,只觉得碍事,却忘了,那些童真,已经被自己丢弃在荒凉的角落。
大学的日记
我的大学时代很少有文学类的课程,也很少写调查报告以外的文章。而成年后的世界拥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写日记成了我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个时期的日记就多是夜不能寐时的一些哀怨。
日记的开头,多是这样的文字“其实,这个夜晚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如所有的夏夜”,或者是,“如果还有如果,一切又会是怎样”。
日记的内容,也多是一些遇到一些事情后的自我怀疑,会常常回忆那场失败的考试,也有临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焦虑不安。
虽然时过境迁,现在的我在学习与自我的和解中逐渐走向平和,看到这些文字,还会觉得当年的自己真是“矫情”,可谁又能否认那不是最为真实的成长痕迹。
甚至有时还暗自庆幸,当年若不是通过文字抒发悲抑,可能早已崩溃。
不知是谁说过,一个人的文字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想来确实如此,十几岁的天真,二十出头的迷惘,都通过文字真实地呈现出来。
于是,又重新开始思考写日记的意义。之于当年,可能就是情绪恰好,灵感恰好,之余现在,也许就是回看过去的自己。
毕竟时间是神奇的魔法,悄然地掩藏了许多悲伤的回忆,留下了阳光和好远,而只有这些文字,还在提醒着你,旧时走过了怎样的路,那时又是怎样的模样。
就如此刻在简书更文,既没有了当年的想象,也没有了当年的无措,寻常也不过是碎碎念,但也是真实的生活记录。
不知再过个10年,20年,看自己在简书上写的文字,又会是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