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对自己有触动的因素。其中有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属于语言、文字。它带给我有美好的感觉,也有痛苦的感觉。
小时候,记忆犹新的是,大人们为了控制调皮捣蛋的我,常用“鬼来啦!外面有鬼呀!”来吓唬我,听到这恐吓的话,自己就魂飞魄散的奔向大人的怀里。相反,还记得隔壁邻居大人们,等到自己去在帮他们提衣服,拿水杯,提鞋子之类小事情之后,自己就得到了夸奖:“你好可爱,你好聪明,你好能干”。天真烂漫的笑容瞬间洋溢在大家脸上,觉得自己也很开心。于是,或许因为这一点原因,在今后的相当长的时间。至少有15年,自己都是表现型人格。做事是为了父母,为了朋友。 现在我在想自己为身边的人同时,也要为自己而活。
到了读书的年龄,开始接触到普通话。自己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普通话发音和一些语文优秀的同学的不一样,但是自己又不愿意也不能彻底的马上纠正。还自以为是的,懵懂地坚持就那样随心所欲地说。举一个例子:记得邻居小姑娘获得老师请她读课文的时候。她咬字清楚,发音标准,得到了老师的大拇指,给我的感觉却是刺耳,全身鸡皮疙瘩都冒出来。还嘲讽说那女孩是是个“”假妹子”。直到上高中,遇到讲普通话普很好听的语文老师之后。才觉得“假妹子”发音的与老师差不多。原来是自己无知。现在仍对普通话进行刻意的训练。对《我是演说家》以及《奇葩说》那些选手的演说非常羡慕。
初中早读的时候,偶尔,自己很有乐趣地还用桂柳话来早读。发现,普通话里有些词语,自己桂柳话里的词语意思是一样,读音却不同。那时候自己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主要在于字,词。后来逐渐转变,摘抄文章里面优美的句子。尤其是有哲理的句子,名人名言。现在我需要琢磨好文章的逻辑;通篇结构;作者写文章的原因,等等。也在至少七天一篇的训练写作。
还记得在就读于南丹高中六十九班时,从宜州来的语文老师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把围绕操场一圈读成围yao操场一圈,引来全班同同学的哄堂大笑。顿时自己面红耳赤。关于面红耳赤的说话的事还记得有:由于家庭贫困,为了向学校争取获得减少自己的学习费用的名额。鼓足勇气一个人独自去校长办公室向校长口头申请, 自己还没表达完家庭情况,从镜子中就看到自己面红耳赤,四肢紧张到发抖。自己当时非常不喜欢自己的这个囧态。现在当班主任时,我都鼓励同学们多交流沟通,安排口齿伶俐的学生与那些沉默寡言的同学坐一起。 两年半过去,真为那些极度自闭的同学也勇于表达而欣慰!
地大物博的中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犹如一叶飘摇的小舟的我,也时常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在自己熟练交流的桂柳话,普通话语言环境里,能够自由表达,就会感觉很舒服自在。 而有时处于长时间说英语和壮话的环境里,自己却像个哑巴。现在正努力的走在能够用英语表达的路上。
语言、文字还会伴随我今后的人生。 我希望进入我的世界的,是那些美丽的动听的语言,文字。我也想从我的身上输出美丽的动听的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