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卡森·麦卡勒斯
“爱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也可以影响身边的世界,
却无法排遣一个人内心深处
黯然隐逸、无法遁寻的孤独。”
故事发生在一个美国的南方小镇里,那里的人们彼此熟识,情感暧昧,却在生活与工作的过程中,各自剥离,陷入痛苦的孤独。
书里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辛格的聋哑人,他是镇上最受人尊敬的人,也是每一个孤独的人寻找到慰藉的港湾。辛格“从不傲慢或者轻蔑,代表着公平与公正”,他平静而富有智慧的表情,耐心而礼貌的倾听,让人们都把他当成自己唯一的知己。
醉鬼杰克常常向辛格咆哮自己对于现有资本制度的不满与期望变革的决心,在酩酊大醉后又会沉沉睡进自己孤独的工人领袖的梦乡;
少女米克怀着对辛格特殊的情愫,在自己的“里屋”中向辛格表达成为伟大音乐家的愿望,她熬过无数个藏在灌木丛中偷听邻居收音机播放音乐的夜晚,却也遭受了更多家里对于她愿望的嘲弄与不屑;
黑人医生考普兰德把辛格当成了白人中唯一的真理,他絮絮念着在种族歧视严重的社会里,如何让黑人获得平等自由的地位,他隐忍,他斗争,他的妻子儿女离他远去,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没有一丝光亮的房子中思考人生;
咖啡馆老板比夫,喜欢独自躲在收银台后面观察来往的每一个人,他发现了辛格的不同,他思索着辛格的经历,他也向辛格诉说着自己,诉说婚姻生活的不和谐,诉说最热闹场所里最深沉的孤独。
然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辛格并不明白这些人说的话,他不懂制度,不听音乐,不理解黑人,不独自烂醉,但他喜欢人们拦住他并同他讲话,因为辛格也需要他们来排解自己无人体会的孤独。
辛格的心里只有一个人,那是他一起生活了十年的同性好友安托纳帕罗斯。安托纳帕罗斯被送进精神病院后,辛格将保养精致的双手深深插进了兜里——他失去了用手语表达的欲望,也失去了生动而丰富的灵魂。
合上沉重书本的时候,没有压抑到极致的窒息,作者对于文字的运用细腻到犹如发丝,她毫不吝惜笔墨描绘生活中一点点微不足道却让人感到愉悦的小事,也在书写每个人孤独的伤感的无助的生活时恣意挥洒浓墨重彩。
尽管这本书发表的时候作者才刚刚23岁,但她书写的内容却并非简单的伤痛文学。你能从每个人物身上获得感同身受的共鸣,在全年龄段的读者群中引起振聋发聩的沉默:
拥有梦想却一直被家长嘲讽;
玩耍时不小心打伤小伙伴而被从此孤立;
身体受伤没法再穿上美丽的衣服陷入自卑;
不和谐的婚姻桎梏着身体与心灵的自由;
丢掉工作又无法对家里的妻子儿女诉说,只能讨好与无意义的忙碌;
失去亲人的痛苦只能让自己夜夜失眠;
工作中被老板压榨被同事劝逆来顺受,无处发泄的愤怒;
愈演愈烈的职场歧视,无法撼动的规则,无法改变的成见;
......
在孤独面前,没有小人物;在不被理解与疏离的过程中,没有人幸免于无辜。
这本1940年出版的图书,在现代的钢筋社会中依然能够折射出如此刺眼的光芒,实在令人惊叹。
然而这本书的意义不止于此,故事的走向没有将辛格塑造成解决人们孤独的唯一希望。在辛格的好友安托纳帕罗斯病逝于精神病院中后,他也选择了自杀。
小镇上的人们仿佛一瞬间被抽走了灵魂,他们惶恐,他们愤怒,他们悲伤。
但每个人的结局并不是无可自拔的黑暗,他们经历了失去依靠的落寞,情绪跌宕的不安,无从表达的寂寥后,在奋力的挣扎与勇敢的尝试后,最终努力与自己达成了自洽,回归到了曾那样格格不入的社会生活。
80年前的作者卡森·麦卡勒斯也许不会明白如今的人们正在经受着哪些孤独的煎熬,
但她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与智慧依然可以给我们、给我们身边人、给爱我们的我们爱的人以启示:
没有人应该面对别人丰富的想法时,只淡然回应“你想多了”;
没有人可以用所谓的爱来替代理解与包容;
也没有人能真正帮助自己走出孤独,
除了自己,
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