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姥姥病情有所好转,昨日返京工作,被所见的事情击中内心,思考良多。
昨日去车站取票,因为车站较小,自助取票机只有两台,又正直开学高峰期,两台机器前面排了长长的队伍。
前面还有两个人,马上到我,火车已经开始检票,心里有些焦急,这时来了一对父子,火急火燎的跑进取票厅,儿子跑到第一个位置请求先取票,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只要态度好,诚恳一些,大家都会予其方便。
我也没有在意,毕竟时间还够,可是没有想到,儿子取票过程,父亲从尾到头,给所有排队的人挨个道歉,每个人都说一句不好意思,这种情况简直惊呆了我,从没见到过。
儿子取完票之后,原以为会迅速跑去检票,他手中拿着票和身份证跟排队的每个人致谢,并且是个人行为,完全没有父亲授意。
父子俩的行为对我有些震撼,回头看着父子俩的身影,有些佩服。
当我上车找座位,恰巧看见父子俩和我是一个车厢,两人找到座位没有马上坐下,很自然的站着等其他人进入位置,俩人不约而同的帮周围所有女士把箱子或者行李包房到车厢的上方。
极其有好感和好奇心的怂恿下,在火车平稳开走的时候,我去找到父子俩闲聊。
父亲是送儿子去上大学, 儿子以高分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谈及儿子,父亲满眼的自豪。父亲平时跟着包工头满中国的做工程,为了送儿子特意请假回来。
当我问到为什么取票时要跟每个人都道歉,一个极其平凡的工地工人说出了我完全没有想到的话。
“俺俩来晚了,是俺俩的错,让大家一起等着,浪费大家时间,多不好意思。”
这句话可能很多高知识分子,家境富裕的人,都不曾意识到。
可是在一位平凡的工人嘴里说出来,却由衷的让我佩服。
聊天的过程中,儿子对面的小孩一直闹腾,有意无意会踢到他的腿,可是他却丝毫没有一丝不满和生气。
被小孩踢到,他也只是冲小孩笑笑不说话,继续看着窗外的风景。
不甚觉得这一家子的家教家风是真的好。
家教家风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家长的行为举止,思想道德观念会极其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多方面发展。
老人们都喜欢说“龙生龙,凤生凤”,这话其实不无道理,它不止说出有钱的家庭孩子会继续有钱,穷人家的孩子继续穷。
它可能会上升到家庭观念的问题,有教养的父母,孩子有教养的几率相对大很多,而没教养的父母,孩子不尽相同。
02,
看到火车站父子,不禁想到去年奶奶70大寿时候的场景,本来是一件喜事,最后弄得大家都不怎么高兴。
70大寿的当天,各家前后脚的进入饭店,一本祥和的家庭氛围,直到大姑带着侄子来,打破和谐氛围开始了。
大姑是当地的老师,姑父是当地公务员,侄子7岁,闹腾的要命,从进屋开始满屋子的乱跑,看见什么拿什么,大家都劝大姑管管,大姑却说“小孩就这样,闹一会就好了。”
平时知道大姑家的做派,大家就都忍让了起来,忍让的结果就是侄子变本加厉。
我在凳子上玩手机,侄子跑过来,非要玩我的手机,我新买的手机,自己还没玩几天,当然不愿意,断然拒绝,没想到侄子立刻坐地大哭,大姑跑来询问缘由。
“你就借他玩一会,管你借个手机,扣扣搜搜的。”
我简直无语,心里想到“WTF,你咋不让他玩你的手机”,大喜的日子不愿争吵,母亲过来冲我使了个眼色,无奈交出手机。
坐着无聊,听大人聊天,一声脆响直接让我目瞪口呆,侄子把我手机摔到地上,我过去一看,外屏碎的一塌糊涂,顿时火冒三丈。
“我说不让他玩,我新买的手机,这怎么办啊?”
“不就是一个手机屏幕坏了,你修一下不就好了,跟个小孩子计较什么。”
听大姑说完,给我气的整个人都哆嗦,父母过来劝我,最后弄得我们一家都不高兴。
吃饭的时候更加离谱,饭店上来一份牛肉,原本菜还没上齐,奶奶也没切蛋糕,没许愿,大家都在等着。
侄子直接上手抓桌子上的牛肉,整个桌子瞬间惊呆了,奶奶缓解氛围“饿了就让他先吃吧”。
侄子毫不客气也就算了,大姑更是气人,直接把牛肉拿到侄子面前。
“儿子饿了吧,中午就没咋吃。”
“我大儿子真能吃,以后肯定长大个。”
整个盘子的牛肉,一点没剩,侄子自己全吃了,吃完就站起来出去玩了,从进屋到上菜,没跟奶奶说一句祝福的话。
给爷爷气的火冒三丈,摔下筷子,大喊“什么玩意儿”,推门而出。
本来特备高兴的一场生日宴会,因为一家人弄得全家都不高兴,饭吃的相当无聊,在桌上大家基本都不怎么说话。
大姑一家按理说是生活“富足家庭”,可是家庭教养简直不忍直视。
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外界信息的吸收缺乏最基本的甄别能力。
所以,这时候便需要周围的成人为他们提前做好遴选,将最优质纯净的信息灌输过去。因为这些信息,很大可能就会成为他以后三观与人格的一部分。
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教养和对周围人的认知时,就是做父母最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无关家庭的贫富关系。
为人父母只知道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不给予良好的教养,这不失为一种悲哀。
03,
上文提到的农民工父子和大姑,两个家庭可以说有了跨阶层的差距,可是无论从大人还是孩子,也都体现出了跨阶层的教养问题。
知乎中有一个匿名的回答我觉得完全可以印证这个观点
和跨级层之间的互动特别能体现教养,因为阶层虽然客观存在,强弱也自有差别,但有教养的人会无视阶层,对人平等,而无教养的人会特别在意阶层,对人三六九等。
目前,我们社会划分阶层的观念是真实存在,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可是现在的人们往往通过钱财的多少来划分阶层,也习惯性的用家境好坏来判断人是否有教养。
社会上也往往充斥着对孩子的“穷养”、“富养”,可是很多家庭都忽略了孩子的教养,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
德漠克利特说过,“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
所以,无论你的家庭处在有钱的“高层次”阶层,还是处在“低层次”阶层,它都不妨碍你对于孩子的教养和整个家庭的风气。
在给孩子好的物质基础外,更应该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拥有更重要的精神财富。
-----------------------------------
如果喜欢我写的文章,可以点一个喜欢和关注,可以留下评论互相交流,让我知道引起了你们的共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