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过半,路沿的沟渠旁,有几棵穹枝盘亘的大树,任凭周边近邻繁叶满枝,争抢春色,可它们淡定依旧,还是冬日的光秃模样,无丁点儿变化,不急不恼,也不为邻居所动,如同春天与它们没啥关系似的,确也是耐得住寂寞。
今天,恰逢初中部第一次月考,自我进山以来,已过去了36天。春天的步伐,转眼过了大半,都快要到清明。
刚进山的那10来日,感觉大山里的生活,既慢且长。如今倒好,生活与工作步入了正轨,我快要习惯乡村的慢生活之时,却发觉得时间又过得太快。
每一天的日常,均铺排满当,紧凑得很。有时,还觉时间不够使。特别最近几日,更是争分夺秒,偶尔还需熬夜调整与修改文字。
前些日,微信公号陆续刊发《一位乡村教师的山路弯弯》系列连载,里面的文字,记录了我进山来的心路历程。那些只言片语,透着我想家的心绪,不宁又不平,内容和章法,既杂且乱,纰漏连连。
最近,我利用闲暇,对文字做了调整与和修改,有时,感觉还不如重写,修改起来,耗时费力,难度大。
进山之初,我所记下的那些文字,多为叙事与当时观感,并无多少深刻感悟,尤其我那时的心绪太过沉闷与颓废,加上绵绵不绝的春雨,让人再添压抑,以至我发出的那些文字,让一些热心的读者看了,亦跟着我起难受之感。
有几位慧心的好友,纷纷来言开导,希望我文字的心境,能明朗并畅快起来,让更多灿烂的阳光,可以照入我的文字世界。
其中一位智者,他这样回了我:“ 很早就有人说 ‘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还是有人会仰望星空。’ 现在也有人说 ‘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人肯定要活着(肉体),为了活着,我们定要适应社会,必会俗一把。当然,活着之后的精神如何?完全取决于个人(自己的悟和坚持),而且还会因人而不同,如同头顶上没一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只有有了思想与精神,才能称之为人,才会生起一切向善的美好与力量来。”
接到朋友反馈,心里惴惴不安,颇为忐忑。在我动笔记录之时,曾发愿,希望我所记录的文字,能做到对人起爱意、敬意、善意,让人读后有所稗益。
许是我太过放任自己漂芜不定的心绪,影响了部分读者的心绪。特别最近呈出的画面,却走向我当初发愿的反面。如此这般的行事,与放毒有啥区别?一想到这些,我便脸红起来。
孤身一人来到这大山里的学校,我经过一个来月的调整与适应,先前的孤独感和寂寞难耐,慢慢褪去。当我看到楼下一至六年级那些活泼又可爱的孩子,有如见着了自家儿女,我陪着他们嬉笑,陪着他们娱乐和运动,尤其当我听到他们带着甜甜蜜味儿招呼声时,瞬间便把我融化,深深为之感动,为之动容。
为人师者,必先为人,犹如为人父母一般,这也是孩子们,愿意亲近于我的原因所在。或许他们的内心,还真把我当作自己父亲的影子了呢。这么些年以来,我第一有如此的感觉,这是我前所未历的事情与心境。
尤其说我来这大山里教育和引导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倒不如说是他们在开导着我、启迪着我。他们用其纯洁无暇的心灵,洗净了我在社会洪流里所染迂腐与杂念,让我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的本心与本性。
诚如六祖慧能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久在山林,不闻其香而香矣;久染孩子们纯真的真性情,不知其性真,而真矣!这群可爱纯真的孩子们,他们的本心与本性,具足如纯净的山泉,剔透清净。如此一来,反倒是孩子们教育并感化了我。
下午,适逢初中部月考,不用上课,难得有空闲,我稍作放松休息。午睡醒来,回办公室改七年级的语文月考试卷。他们的语文成绩,都不甚理想,特别是基础知识与文言诗词,对者寥寥。
倒是他们写的作文,所呈现出的结果,与我第一次布置的作文相比,确有进步,让我宽慰了些许。毕竟,在我身体力行的写作示范带动下,给了孩子们触动,他们便跟着起了变化。对于作文,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行文,就写真情实感,有感而发,真实表达,并无多深奥……”
放学后,四年级的几个小男生,与我在操场踢球。我们踢的球,不是真正的足球,而是略略消了些气的橡胶皮球。黄色皮球有些憋塌塌,型号比普通篮球小。没多少气的橡胶皮球,容易控制。
我们不顾操场上好些地方浸满雨水,照样踢得尽兴,即使衣裤鞋袜弄得又湿又脏,我们也没当回事,反而更加畅快淋漓,开怀不已。直至快吃晚饭时,我们才结束了这场愉快的乡村足球友谊赛。
这天晚饭后,我没同秦老师去常往的那个地方散步。上周末,我另发现了一个更好的去处,这条新路上的风景,更加妩媚动人,山秀水丽,山路弯弯……
仅仅一个周末的两天,我便爱上了这条山间的新路。一个人步行,可以欣赏沿途风景,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能让自己安安静静地思考,不被人扰;可以自己与自己对话,不被人左右。独走,还可以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几个四年级的小女生,她们家住在老街的桥头附近。得知我晚饭后,会路过桥头去那边的山里散步,下午放学之后,她们几个纷纷强烈地要求起我来,要我陪她们同去看大桥附近田间的紫云英,我允了她们,让她们在我晚饭后,到家门前的桥头跟前等着我。
三下五除二,扒毕晚饭,我匆匆离开校园,来到约定的桥边,与孩子们汇合。这几个小女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一路上都是她们叽叽喳喳的欢呼声,加上她们仨人骑着自行车,我步行夹于她们队伍的中间,确有几分不协调,引得沿街两侧的路人直纳闷:“咋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大男人,陪着几个小女生,逛起马路来?”
过老街尽头北拐,就到了大桥,两车道的宽桥面,长度却短,也就10来米长。过桥左拐,去路通往更里面的大山。前行不过五六分钟,路沿下方的稻田里,长起一大片红红艳艳的花海,耀眼夺目,那一朵朵饱满红艳的紫云英,确让人难挪开脚步。
四年级这几个小女生,顺着路沿缺口,先我而下,速速跑进了田地里的花海丛中。各自对着红紫相间的紫云英,在花朵边上指指点点。偶有一两朵红紫带粉的花朵儿,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她们紧盯着紫红色的花朵,端详得仔细。有时,那红艳艳的紫云英实在漂亮诱人,她们忍不住,还会摘下几朵,把红花别在发际,模样越发可爱,人笑成了花,花亦随了人。
都说小孩子的天性,喜欢大自然。可眼前的这几个小女生,却如同新生不久的小狗儿,彼此推搡着玩耍,后来,干脆一起跌坐于干泥巴的花海丛中,开怀打滚,小小人儿,全都陶醉于天人合一的花海之中。
看来,人与动物,均是自然的产物,对伴着我们生长的自然,有着天然对母性的依恋,这非同一般亲近心境,亦是人喜欢自然的本性流露。
现如今,城市里的孩童们,成天窝在家中不是写作业,就是看电视,玩游戏,距离自然母亲的怀抱越来越远,观察自然与亲近自然的能力,渐在消退。不得不说,这亦是城市儿童面临的普遍性悲哀。
想着我小的时候,成天与山野自然相随作伴,听着山野自然的声音,闻着田间地头瓜果的香味儿,便可轻松感知季节时令的变换,这是我们那时物质还不够丰富的年代里,最最幸福的事儿。
我们赏够了田间红艳的紫云英,孩子们便与我分开了。她们回家吃晚饭,我一个人,继续往更深处的大山里走去。一路春花春草,长势正盛,红红艳艳,布满了路沿的两侧,盈满了各处的田间,让人心情无比的舒畅。
继续前行,山脚有一小村落,零星住了十来户人家。走过这小村庄,沿着山脚的大路,我继续向前循去,听着路侧下方的溪流声响,水声潺潺。
不闻山有声,惟见春水欢,青山绿水相映斜,正是仲春大好时节。老树上的枝桠,争先恐后吐出新绿,有的叶片长得快些,已把大树妆点一新;有的大树刚吐出少许嫩芽,欲开未开,粉面含春微不露的模样;有的大树,干脆连一片嫩叶也不生发,直接开出清香扑鼻的白色大花瓣,这便是山野之中最易见的泡桐树了,白花幽幽,清香醉人,忍不住便要猛猛吸上几口清新又好闻的空气,让人醉心于天黑前的山野乡村。
还有几株更为特别的大树,那盘亘的树干与穹枝,依旧与冬日一致,一幅光秃秃的老样子,没一点儿动静,任凭周边近邻的大小树木,争抢春色装扮打点自己。而它,却巍然不为所动,好像这眼前的春天,与自己没啥关系似的。
当下的时节,春已过半,但这几株特别的大树,极其有耐心,不慌不忙,就连树顶枝头的末梢处,亦无丝毫新芽将出的迹象。如此沉默的树啊,真是耐得住寂寞,对于春天,它们好像无动于衷,任凭近邻的大小树木争相生发,让人感慨连连。
这山里的树啊,正是人的另一化身状态,它们亦知万物皆有法,有美有丑,有动有静,有先有后……而如今的人啊,生怕输给了时间,在儿女们还处于年少之时,却让孩子们干着不合时宜的事情,恨不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来。
许多为人之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起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巴不得自家孩儿,成为全能型的天才选手,想让自家的孩子,阅尽天下事,看尽世间书,做人上之人,凤中之凤。
倘若世间有啥药丸,能让孩童变为神童,恐怕这药丸一经上市,估计比如今贵得心不安的房价,还要离谱万分些。这些心急的父母们,哪怕砸锅卖铁,割肉放血,亦不想错过如此机会。
为了让孩子能领先抢跑,有一个期许的好未来,父母们用心良苦,在所不惜……他们那会懂得,自然之中的植物生长,发育,总是循着一定规律,不先不后,应季而发,当季而红……万物的更替,有先有后,这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普遍适用的规律。
孩子的成长,亦有先后,与自然之中的植物没啥分别。只有到了孩子该到的时机,才是最适宜的时间,才会吻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就如一棵小树,根与身子都长歪了,纵使长得再高,怕亦无法成为栋梁之材。
看来,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应该多到山里来,去向自然学习,去向大树学习……大人与小孩,就会明白,人生幸福的本源,是适时而发,应时而为。任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行为,只会让事物的发展,走向事实的反面。
我往前再走了一小段,天色渐渐昏暗,原路折返而回。先前进山时,我看见一位农人,正用铁牛在路边的田里翻地,待我返回路过此地时,他仍在苍苍暮色的水田里忙活。他脚下的田间,飘荡起红艳的浮萍,覆盖了混浊的水面,茫茫夜色之下,仍显露出几许淡淡的红艳色泽。
是啊,农人的耕种,亦讲哲学,他们可是知晓树木生枝发叶的规律。对于田间的耕种,农人更懂应季而发,应时而耕,因势而作,他们很少会刻意去提前耕种的季节。农人心中,最最清楚,凡事顺应自然,这就是最好的耕种之法;逆自然而动,只会让自己更为被动,更加的繁忙,而少有收成。
只可惜,这些如此浅显的自然生长之道,如今,却被大多数的人给忽略和直接无视,近乎快至遗忘自然之道了……
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发育,总是循着一定规律,不先不后,应季而发,当季而红……万物更替,因时而动,不先不后,这是万物的普遍规律......如此浅显之理,而人,却往往不懂,喜先发抢跑,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