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 一位爸爸听我讲了家庭教育里最重要的习惯---积极主动,收获很大、非常赞同,当即表示回家落实,我很欣慰。 可过了一天,这位爸爸就找到我说不管用,孩子不吃这一套。
他是这么做的:
孩子放学回家,他笑脸相迎、献殷勤一样的问候,“儿子,今天过得怎么样?” 儿子一脸鄙视的怼他:“管你什么事啊?”
儿子坐在屋里看电视,他主动过去坐在身旁陪他,儿子二话不说、马上关了电视离开客厅,“别和我挨着!”
儿子在自己屋里打游戏,他主动上前想加入,结果儿子甩给他一句嫌弃:“你懂啥?”
一天折腾下来,这位爸爸被打击的不轻快,觉得自己已经积极主动了,甚至尽力了,结果孩子还是和他无话可说、冷漠以对!非常苦恼,觉得说:“光自己积极主动是不行的,对方也得主动配合才能改变!”见他困惑,我知道,他的“积极主动”又回到了通常意义的积极主动了!
好吧,那就帮他复习一遍“影响圈和关注圈”吧。
“您还记得我们讲的影响圈和关注圈吗?分清楚他们,才是积极主动的关键啊。”
“记得,影响圈就是自己能够自立可为的范围,能够充分掌控的圈子;关注圈是自己无法完全掌控、却想它能改变的圈子,它一般大于影响圈”
看他记得很牢,我反问他:“那,儿子回应的态度是在关注圈还是影响圈?”
他明显愣了一下,似乎被击中了一样,焦虑的双肩也放了下来:“是啊,我只能决定我的态度,他的态度在关注圈啊!而老师您说过,积极主动就是尽量多的在影响圈做事……”边说他边若有所思的陷入了沉静。
我看时机已到,顺势问他:“那,请你想想,这时候,你该在影响圈做些什么?”
“我能做的就是忍耐!----继续好态度对他,即使他横眉冷对。”
“非常好,回去做吧!”
过了五天,他又来找我。哭丧着脸,比上次很难看!说:“老师,五天以来,我天天热脸贴个冷屁股,他还是那种态度,我快受不了了。”
我开导说:“请回忆一下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差异,你只要多在影响圈做事就生发主动的态度和行为,得到积极的反馈;只要总想着让别人变,而你说了又不算,眼光都在看关注圈,大多就会让你失望,得非所愿,长此以往结果就往往是抱怨和放弃。”
“请提醒自己,这时候,我能做什么?”我顿了顿,提醒他。
这位负责的爸爸此时陷入了沉思,看着他有爱而担当的样子,让我非常感动,要是大部分的家长能这么用心多好啊!要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么用心多好啊!现实是,很多家长没有积极主动的习惯,总是在关注圈里做事,总是期待甚至控制别人改变,而自己不变……
“智锋老师,我知道了!我能做的是找到继续忍耐的理由,以及和儿子改善关系的好处!以此激励我继续对儿子一个好态度!”
“太棒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就继续用你的温暖融化这块冰吧!你是一位勇敢坚韧的爸爸,为你点赞!”
转眼半月过去了,他没来找我。我很好奇发生了什么,打给他询问:“孩子爸爸,我猜一定是好消息吧?”
“是啊。我回来后,写了满屋的纸条,在厨房里贴着“儿子决定了我下半生的幸福,继续努力!”卧室床头上贴着“以前我做错的太多,现在是在还账,这是我应该付出的”就连我的车里也贴着儿子三岁时,笑的灿烂的照片,每当我下班回家,都先看看他曾经可爱的样子,幻想着和他亲近了之后,我俩欢笑的样子,我就有动力十足了,继续对他好态度!”
“就这个样,我做了半个月!孩子终于主动开口,爸你变了!……”
“你知道吗,智锋老师,他微笑着回应我的那一刻,我跑到卧室哭了十分钟……”
电话这边的我,听到这里,也已经潸然泪下“恭喜,恭喜!你做到了!”
大家看到了,这个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这位爸爸得行动再次说明多在影响圈用力,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的道理。就像西方的名言说的,我们一起,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不断的在影响圈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