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熊逸一起品读唐诗的万种生活:「王维·田园·自在」

《人生四时 唐诗九味》在「田园·自在」主题下,收录王维5首诗,分别是《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酬张少府》《终南别业》《秋夜独坐》《山中》。

先来看原诗及译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在这苍翠的寒山中,潺潺的秋水旁,我拄着手杖靠在柴门外,听着黄昏的风送来的蝉鸣。向远处眺望,渡口一片空阔,只有一轮落日正在坠入水中,村落里升起了一缕炊烟。裴迪秀才又喝醉了,在我家门前自在地唱着歌。

~

熊逸品读:最后两句诗里的“接舆”是春秋时代的一位狂人、隐士,这里指代裴迪;“五柳”是自称五柳先生的陶渊明,这里指代王维自己。

~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名作,“酬”的意思是酬答、回复。大约是张少甫府先写了一首诗给王维,王维才用这首诗来回复他。

王维说,我老了,唯一的爱好就是过清静日子,除此之外对什么事都不关心。我这样一个人,指点不了你什么。我连自己的事都不关心,对你的事就更不关心了。

我深知自己毫无能力,回家养生去了。我解开衣带,让身体放松地享受松林里的清风,我还会在明月下悠闲地弹琴。

你问我一个人怎么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取得更加长久的发展,我的渔船渐行渐远,打鱼的歌声听不清了。

~

熊逸品读:第一种推测,唱渔歌的人就是王维自己,他既然“万事不关心”了,当然不会理会张少府的庸俗问题,自顾自的享受田园之乐去了。
第二种推测,穷通之理根本不值得关心,你大可以把成功学的书统统扔掉,像我一样,“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才是人活着该有的样子。
第三种推测,渔歌不是普通的渔歌,而是来自《楚辞·渔夫》的文化语码。当初屈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遇到渔夫,渔夫笑他太不开通,然后驾着小船自己走了,边走边唱着一支意味深长的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歌曲的意思是说,天下有道,君子就该好好为朝廷做事,天下无道,君子就该明哲保身。好好做事是君子的义务,升不升职,随遇而安,这不是君子该操心的事。君子只该在意道义,不该计较得失。

~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开始信佛,晚年就把家安置在终南山麓这个清静的地方。有兴致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庄园里闲逛。那些赏心悦目的妙处,只有自己会然于心。

沿着水边漫无目的散步,不知不觉走到水流的尽头,无路可走了,顺势坐下来,看云雾从山间升腾。

漫无目的,来去随缘,并没有要特意去拜访谁,只是偶然间遇到了某位老汉。随便聊个天,越聊越开心,边说边笑,多晚回家都无所谓。

~

熊逸品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也是王维诗歌里的千古名句。在艺术角度上看,名句也分三六九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格言体的名句,很有力,很感人,但艺术水平并不高。

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要高明一层,看山的感受可以给人哲理上的启发。但它不算最高明的,因为太直白了,把感受直接归纳出来了。


最高明的写法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从字面上看完全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归纳总结,没有发表任何心得感受。但是却能从诗里感受到诗人很随意、很悠闲的心态,总觉得诗句里还有更深的意思。
水穷处正是云起时,一条路的终点也许正是另一条路的开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穷途未路的时候,在艰难抉择的时候,都不妨静下心来,从水穷处看到云起时。

~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译文:房间里只有自己一个人了,二更天了却无法入睡,呆呆坐着。想到自己鬓发已白,年华老去,不禁在孤单中陷入伤感。

窗外下着雨,不难想见山里的野果会被雨水打落。守着灯火、听着草丛里的虫鸣。想到白发不能重新变黑,凡铁也无法炼成黄金。

怎样才能消除衰老和病痛的折磨呢?只有学习佛法这一条路吧。

~

熊逸品读:人性千古不变,唐朝的中老年人也和今天的中老年人一样,特别关心养生保健问题。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佛教和道教在当时就相当于养生保健的两大品牌。甚至和儒家一起,形成所谓三教合一。
焚香打坐是王维田园生活里最重要的一部分。田园之乐可以散心,但不能疗心,治标不治本,而疗心的治本之道,除了佛教,再没有其他选择了。

~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就在长安附近,水位下降,露出了洁白的石头。水位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天气凉了,雨季过了,挂在枝头的红叶也已经稀疏了。

诗人漫步在溪边的山路上,明明没有下雨,但“空翠”(那种若有若无的翠绿)仿佛打湿了诗人的衣襟。

~

熊逸品读:如果我们谨守文本,就诗论诗,这就是一首出色的山水小品。但如果我们采取知人论世的态度,还具备了和王维相当的佛学素养,就能体会出更深的意思。

王维的诗有禅意,这种禅意并不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的,而是像“空翠”一样若有若无,好像在不经意间打动了你,而你特意去发掘时却很难找到蛛丝马迹。而这种若有若无的味道,也像极了佛学里的“空”。王维诗歌的最大魅力,就在这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