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8.7第八章 班会_回顾

      班会指导原则:

1.学生围坐成一圈,老师和学生同高度地坐在圈中。(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坐在地板上,老师也要坐在地板上;如果学生坐在椅子上,老师也要坐在椅子上。这和老师平常站着上课不同。)

2.只要有可能,就要让学生来主持班会,越早越好。(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做中学,往往是效果最好的)

3.主持班会的学生通过让大家传递发言棒(或用于此目的的其他物品)而开始致谢,每个同学都可以致谢或要求别人致谢,也可以直接把发言棒传下去。(这个公平的仪式感非常重要)

4.受到感谢的同学要说声“谢谢你”。(学会感恩)

5.老师或主持的学生负责议题,宣读下一条需要讨论的内容。(学会控场)

6.议程宣读过后,写这条议程的学生可以做以下三个选择:1)将他的感受告诉大家;2)讨论问题,但不做定论;3)请求大家帮助解决问题。(根据议题的不同做适配的选择)

7.如果上述学生要求的是第 2)和第 3)个选择,就让发言棒再次绕场传递,请大家讨论,或用头脑风暴法提建议。(这两条都是证书他人的建议,所以要头脑风暴每人发表建议)

8.老师不要对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评论(除非你是为了提醒学生应该给别人提建议——你可能需要说:“你怎么把它变成一种建议?”)当发言棒传到老师手里时,老师也可以进行评论或提出建议——但仅限此时。(老师也要成为班会的一员,遵守规则,不做任何评论,因为评论对发言的学生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9.每条建议都由老师写在议程本上或者活页夹上。如果可能,让学生来写。(尽可能的锻炼学生,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10.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言棒要传递两圈,让那些听了别人的 发言后又有了新的想法的孩子有机会再提建议(第二圈花的时间会比第一圈少很多)。 (二次传递很重要,有了二次提建议,更利于学生在听取别人的建议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认真的去思考)

11.把问题写入议程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最好的建议。如 果另一名同学牵涉其中,他也可以选一条建议。如果俩人所选的建议相冲突,让他们私下里讨论决定怎么做会对双方都有帮助。当讨论的问题涉及全班同学时,可以投票表决。(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进行独立思考、沟通、表决,通过民主的方式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


班会失败的六个原因 :

1.没有围成圆圈。 (围坐:便于面对面交流,提高班会效率,另,老师要与学生同坐,学生坐哪里老师也坐哪里。)

2.没有定期召开班会(小学生需要每星期三到五次)。 (定期召开,就使班会常归化了,班会的常规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班会机制的信任,他们信任了班会的作用后就会投入他们的精力去做)

3.老师的审查(把学生的担心看作是搬弄是非)。 (换位思考,我们也以往教给我们办事的人信任我们吧?给他们试错和成长的机会更重要。)

4.没有给学生时间学习非惩罚式解决问题的技能。 (学生们经历和经验都补足,所以要先给他们学习非惩罚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技能,来丰富他们的技能)

5.老师小瞧(贬低)学生,而不是信任学生的能力。 (一定要相信学生,通过努力他们一定能做的很好)

6.没有绕场传递发言棒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绕场传递发言棒,体现的公平机制,大家都有平等的发言表达看法的机会,少了这个,就丧失了公平机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