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月份。以往的5月都会是我一次新的尝试和开始,今年也不例外。
为什么是破局新生?
事业方面:新的生命合伙人成立,5月已经进行过两次碰面商讨,确定未来课程初步框架和近两次课程安排。第一次召集亲近的朋友们来玩一次游戏,第二次开始正式课程。
效能方面:
【三部教练团】5月三部陆续离开了两三位教练,两年是一个别离的长度。自从今年积分制度出来,三年是期限,我想这是好事,大家可以踏上新的征途。对于我来说,我应该把三年的输入开始集中输出。所以没有伤别离,这是一种喜悦的告别。
【316教练团】316接近尾声。从一开始气势不足到现在能量满满,我也感慨万千。316重点抓团队建设,从组长团队到助教团队,经过近3个月的磨合,才逐步同频。这个速度可能有点慢,相比较298,在系统形成方面更进了一步。
5月,我们重点打造班级建设。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要素:班级标签、关键时刻和班级使命。
首先来说一说班级标签。班级标签是啥呢?它可能是一句被班级广泛传诵的口头禅,或者是一个万人迷表情包,总而言之就是代表班级文化的一个符号。我带过的班级都会有一条响亮的标语,比如以前298的班级标签是“人间一趟,积极向上”。现在316也有一个标签,叫做“我的伙伴光芒万丈”。让我特别骄傲的是,这是学员自己创造的。316班C组组长军宇是个活泼又幽默的Leader,每天无论哪个小组的打卡官第一个发出全勤打卡记录,他都会第一时间发出一个表情包“我的伙伴光芒万丈”,刚开始只有他一个人发,后来,越来越多的组长也加入了和军宇一起“光芒万丈”的问候,再后来打卡官们也“光芒万丈”地回应组长们,每天早晨316打卡会议群里像是被一万道阳光照耀,温暖又有力量。
接下来说一说关键时刻。什么是关键时刻呢?班级成立的时候,我们会有第一次锦囊班会、第一次小组会、第一次定小组目标、第一次线下聚会、第一次得到激励等等,学员是为什么愿意留在小组里和大家一起走90天甚至更长时间呢?一定和这些时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好好利用起来,它们能够起到关键作用。下面我来和大家聊一聊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关键时刻的。
第一次锦囊班会(第一次说明会)、第一次小组会。我们只做了一件事:讲规则。我相信按照SOP的要求,所有班级的第一次说明会都是讲规则,那么回到小组会之后呢?助教们是否有跟进小组会的情况?是只是例行公事打个卡、截个图,还是帮助组长去梳理规则,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清晰90天的践行要求呢?我们从316班的小组践行情况来看,凡是在第一次小组会上梳理过规则的小组都走得更稳、组员也相对更稳定。比如316的ACDFGHIM八个小组都比较清晰践行规则,整组能够步调一致。有一些未能及时梳理规则的小组后期经过提醒,也逐渐学会梳理规则,跟上节奏。
第一次定小组目标。叶老师的锦囊里提到定小组目标,我观察到凡是听话照做定了目标的小组,大都能稳步前进,比如CD组共读《高能要事》,HGI组同心跑。其中D组每周小组会还保持一个固定的仪式感:拍照合影。这个仪式感是D组组长第一次参加组长会之后学到的,回去立马用在小组会里,得到了整组小伙伴的热烈响应。
第一次线下链接。在二个月的践行过程中,我们316部分小组举行了线下聚会,有的甚至不只聚一次。316有一个复训组K组,是由线下课复训组拼凑而成,组长非常付出,但是不会抓重点,会议官迟迟选不出来,她把自己成功带入了保姆死循环后,终于不堪重负、撒手不管。他们的转机出现在第一次线下聚会后,大家在雨中登山,然后一起学习使用工具,一天的聚会让彼此坦诚相待、亲近了不少。聚会之后,会议官也有人站出来担任了、小组气氛蒸蒸日上。
第一次激励措施。我们在班级践行2个月的时候,恰逢劳动节,我就想利用节日搞点事情。我们给所有组长颁发了“劳模组长”证书,给所有打卡官、会议官颁发了“打卡劳模”和“会议劳模”,并且在能量补给站时间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边颁奖边聊,整整进行了2小时。学员说,“我整整看了2小时的热闹。报告一个字也没写。”这次搞事情带来的结果就是:接下来几周的班级平均打卡率从93%上升到97%,并且连续两周都出现了100%打卡率,非常惊喜。
最后来说一说班级使命。我想我们所有一阶班级的使命都差不多,那就是传帮带。我们是如何实施的呢?因为316践行时没有写作业的要求,虽然助教团在锦囊班会、小灶上反复强调,仍然没有什么效果。不写作业,我们就看不到学员技能掌握的情况。怎么办呢? 终于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给组长挖坑。让组长练习工具使用,再去小组里教会组员练习。比如鼓励组长在能量补给站分享学习PNAS项目拆解,第七周时组长们按照喜党搭档2人一组每天拆解自己小组的目标,第八周再练习使用1todos来二次拆解。在工具练习的过程中,助教们负责对组长们的拆解进行反馈,手把手教会在清单中立项。遇到不会拆解项目的组长,另外找时间给组长开小灶。
通过以上三个关键要素,316的班级氛围始终在线。最后要强调一点,团队建设和班级建设需要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职行力】职行力5月进行了换届竞选。原本想继续竞选主席,因为感觉俱乐部青黄不接。去了峰会之后,改变了方向。每个人都需要成长,现在看起来不适合的人并不一定真的不适合,他们都需要舞台历炼,这么一想,我不再继续竞选主席。而我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我想我也应该继续往上走,虽然主席做得不是很好,领导力差强人意,如果继续担任主席,可能会有突破,但是也没有意义。如果继续往上走,可能能突破现在的层面去看问题。新的官员团队都是一年期的新生力量,未来可期。
家庭方面:5月带妈咪去了一趟南宁,但是也没有正儿八经陪妈咪去玩。好在事先查了攻略,妈咪自己逛了三坊七巷和南湖公园。这个月和Veta一起外出吃了一顿椰子鸡,聊到他报考本科事宜,以及未来搞钱的方向。Veta对于专业的应用还没有具体的规划。
学习方面:5月的头马峰会之旅就是一场破局新生之旅。
破。在演讲方面,自己较一年前参赛无疑是有进步的,尤其是大家提到的舞台表现,但是对于价值内涵还有待改进。这一点在备稿改稿的时候也特别头疼。我从大区演讲舞台上看到了自己的突破点。中文演讲的几位高手在备稿上有一个共同点:围绕一件核心事件。比如颜丹《和时间赛跑》的核心问题是妈妈对于时间的死死把控,围绕这个核心点,列举了几件不同的小事,最后回到对时间的把控这一点上,自己不再纠结对父母的挑剔,而是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再比如冠军江青山的《老司机》的核心问题是自己对所有事情的预判。围绕这个核心,青山从开车、生活、工作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并通过三次前后对比,来反映自己的变化过程,最后落回预判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用更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看世界。Jimmy的《拥抱多元》的核心问题是对于多元选择的矛盾。Jimmy通过自己和父母在择业选择问题上的矛盾,前后三次的变化过程,最后落回多元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三位获奖者的价值落脚点不约而同聚焦在包容这个点上,包容家人、包容生活。回想我自己的演讲稿《一日三餐》。我的核心问题是与家人的相处矛盾,热脸蛋贴冷屁股,通过前后三件与家人相处的故事来表现态度的变化,最后回到平常的相处。我没有把这个点升华,只是停留在认识到这个点。
下一步:日后准备演讲稿会更多聚焦在结构布局和价值升华这两点上。
局。在做官员方面,这次峰会打破了我对于官员的固有思维。一年半前加入头马,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练习演讲。围绕这个核心目标,我只做自己认为在目标之内的事情,比如备稿、比如做个不怎么费力的PR。后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决定往上够一够,可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一够,就够到了主席。在主席的位置上做得也很勉强,我的两位官员半路撂挑子,导致会员活动和官员活动这两块工作落到我自己身上。自己多做一点倒是没有什么,只是我需要反思我的领导力哪里出了问题?参加峰会,听到看到更多人的演讲,尤其是Richard的《至暗时刻》和《走出舒适圈》,大家在头马可能会面临相同的困难,为什么结局不同呢?因为大家面对困难的态度不一样,有的人躲在局里不肯出来,有的人却勇敢走出局去拥抱困难。当下我和喜春都决定应该持续泡在这个圈子里面,体验所有的角色、拿到能拿到的结果。
下一步:尝试更高领导力的挑战。
新。在工作坊方面,这次峰会让我也大开眼界,耳目一新。虽然9个工作坊只选择其中3个,我们聚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也收获颇丰。“新”主要体现在工作坊的实操性特别强。曾茵茵老师的《乐高式课程开发》教给我们一个开发课程模型,好学易上手。立、勾、讲、演、练、给、升,七个方面,通过1分钟课程设计,让每个人尝试思考自己的工作坊方向和结构,快速搭建自己的框架。汉斌老师的《预判听众的商务需求》,也同样教给我们一个教练式提问模型,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商务谈判中更精准找到客户需求,达成交易。Kate老师《点评中赋能》教给我们一个点评心法:CARE点评模型。“点评不是为了纠正,而是为了链接”,Kate教给我们通过与听众链接、欣赏和提建议,最后达成赋能的目的。
另外,对于工作坊的设计,我也发现清晰的架构、大量的实操是非常重要的。给模型、练习、反馈、总结是一个课程设计的闭环。
生。最后说一说大会的会务组织和安排,让我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前面我们说过三天大区峰会包含的内容,演讲比赛、工作坊、官员交接仪式、颁奖、竞选下届大区理事会、下届峰会交接、主题晚宴等等等等,听说每一届峰会的筹备组织工作从上一年就开始了。明年头马的百年峰会将在深圳举办,我想我是否能有幸参与其中成为一名工作人员?峰会推荐会上,峰会主席王盼说,人生有几个百年?可能我们能碰到的仅此一次,为什么不抓住机会来亲身参与和见证呢?做事情本身并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提升,和对头马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
社交链接方面:这个月有两次链接。一次是和316的C组聚会,一次是和K组聚会。
健康方面:本月总共跑步5次。35km。
财富方面:一直在积累,等待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