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六方面内容: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方面内容:
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二、表演艺术;
三、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保护“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指负有保护责任、从事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团体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它包括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社区与民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个人或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