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老师办的“长篇小说训练营”开课后,首个作业是“谈谈你想写的长篇小说类型,说说你的原因”。作业布置一周多了,我既没有谈,也没有说。近期帮助在外地的儿子搬家,是一个重要原因(借口)。毫无头绪,则是主要原因。
书到用时方恨少。回首前半生,在读书写字方面,应该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可以,但读和写的内容大都是管理和公文。经典文学读得很少,在脑海里搜寻一下,细致读了全篇的,中国的有《平凡的世界》,外国的有《安徒生童话选》《简爱》《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妮娜》,或许还有,但记忆深刻的就这几部。且那时只专注于情节,没有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和学习。
来简书后在老师们的推荐下,看了张爱玲、川端康成、村下春树、东野圭吾、海明威等作家的部分作品,这时就带了学习借鉴的目的去阅读。有的作品还反复咀嚼若干遍,期望将所读化成营养剂,来滋润我的干巴巴的写作之花。
但总而言之,自己读的文学书太少。在创作小说时,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在职场上,常用的一个词是“对标”。我想,对于我这个初学写小说的也是如此,需要找枝繁叶荗的大树来对标成长。
其实,在卓老师办训练营之前我已萌发了写长篇小说的念头。在简书日更八百多天后,在写了二十多篇短篇小说后,我有过反思。感觉自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所写不成体系,厚重感不足。正如卓老师所说,写短篇如同建厕所,仅多是精装修,而写长篇如同建宫殿,需要整体布局。
那么我到底写什么类型的长篇小说呢?我的头绪是乱的。借这次作业的机会,正好梳理一下。
我的少年时代在部队大院里度过,那时满脑子想的就是学习。工作后的职业生涯也非常单一,大多时候是在办公室与公文打交道,与社会接触不多。我所喜欢的动植物和乡村生活等活泼接地气的元素,离我很远。我想这些都给我的写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助推力,有,就是我热爱写作。记得少时在上学路上,我很少走部队营区的柏油路,而总是选择旁边有大片油菜花的田间小径,在路上我就在心里编故事。那种怡然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少年时也爱写日记,我已将日记整理成散文集《部队大院的小时光》发布在简书上。
十三岁时还写过两篇小说《多多历险记》和《月月的奇遇》,后一篇还上了简书排行榜。这是我最早的小说创作。现在看看,虽然写得稚嫩,但我挺喜欢的,有一份童真,还有现在已消失殆尽的想象力。
来简书后我学着写小说,题材大多是职场言情。也写过三篇穿越古风文,尽管取得了排行榜一二三名的好成绩,但自知对古代文化还是知之甚少。
综上,从能力上说,我似乎更倾向于职场和言情。但从我内心来说,似乎又不太想写这样的了。异质性不足,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也不足,我觉得。
于是,我很矛盾。
由于今日生活区停电停水,无法干家务活,集中时间看了卓老师推荐的《长安的荔枝》。七万字的小说,读起来不舍放下,一口气读完了。很喜欢。
把对现代职场的体悟、臧否,嵌于古代故事中。我希望达到的一个效果或高度,便是如此。
这对我是个巨大的挑战,自己的古文知识实在太缺乏,需要做大量的阅读和案头工作。
但我准备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