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王维郑虔之五:高手的漠视
在安史叛军中的表现,让王维几乎受到严遣,也备受时人和后人指责,崇尚理学的宋朝人甚至认为王维人品不好,连他的诗也不要看了。而同样陷于叛军却幸运逃脱的着名诗人杜甫却更能理解王维,他在《奉赠王中允》中说:
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
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
杜甫对王维表现出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充分肯定了王维对皇帝的忠贞。
将王维比作南北朝时出使到北方被迫为官的庾信,说他们都是迫不得已担任伪官,但他们心中仍然装着故国,病不是真病,而是为心恋唐王朝诈病,且此志三年不改。然而,此心难得天子解,唯有诗人杜甫知,故而,杜甫要为王维吟诵卓文君的《白头吟》,以感慨王维的尴尬处境和凄凉心境。但杜甫的这种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因此,可以想象得到王维的精神压力。
这首诗在当代颇不受关注,搜狗百度等几乎查不到相关的注解。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把杜甫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定为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那么,由此推断,这首诗写作时间,应该在众诗人“大明宫唱和”的前后。也就是,杜甫王维作为短暂同僚的那段时期。
可惜的是,在王维备受煎熬的那段日子里,给他送来最温暖最真诚的关切的杜甫,并没有得到王维的任何回应,或许,王维的回应之作没有流传下来,或许,王维正在“蓝瘦香菇”,没办法回应。我们最不愿做出的结论是:对王维来说,这个人,这首诗,基本上可以忽略!
但我们还想说,相差十一岁,可以归为两代人,不假;一个诗名满天,一个籍籍无名,两人其实隔着巨大鸿沟,这也不假。但是,对王维来说,大明宫进进出出,擦身而过,有多少次,那个人崇敬地仰望着自己,有多少次,那个人恭谨地给自己抱拳施礼,王维都不该漠视那个叫杜甫的人!
同样,王维与李白“同代不相识”。
李白对王维视而不见,王维对李白熟视无睹。两个本该留下像“高李杜”之间那样经久不衰的佳话的大诗人,在二人的诗歌中,关于他们之间的交往,他们却给我们留下巨大的空白。
李白同样漠视杜甫的存在。
但此后一别,李白和杜甫终生再未相见,李白成了杜甫魂牵梦绕的名字。杜甫前前后后写过十四首念叨李白的诗,想李白,梦李白,哭李白,悼李白,成了杜甫下半生始终没有间断的旋律。但令人心碎的是,杜甫没得到李白的回应,除了他们在一起时李白写过两首给杜甫的诗(《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还有一首据专家考证是后人伪托的《戏赠杜甫》,我们再不能从李白的诗歌中找到过杜甫的名字。
李白高适曾经在淮南对峙,他们当时各自的精神世界都有过什么样的愤懑、痛苦、纠结和挣扎,这恐怕是文学史无解之谜。但却引起了无数后世学人的各种推测。有人翻检全唐诗,找不到彼此的唱和诗,做出了惊世骇俗的论断:他们互焚诗稿!
这个说法我们曾提出了批评。但就现存的资料看,李白和高适也互相漠视。
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英雄互相漠视的年代。李白漠视王维,漠视高适,漠视杜甫;王维漠视李白,二人又一同漠视杜甫。
漠视他人不受惩罚,受惩罚的是后人!
761年,王维这颗大星陨落了。但他不曾从杜甫的心头陨落。
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了三年,此时,杜甫五十五岁。
这一年暮春,他由云安移居夔州。在这里,他写下了《解闷》十二首,其八是写王维的: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短短二十八字,写尽了杜甫对王维的由衷敬佩之情。王维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吧?
唐代宗誉王维为“天下文宗”,预言王维将“殁而不朽”,并且誉其“位历先朝,名高希代”。君王的赞誉足可以荣耀加身,但流传万古的却是诗人的诗歌。王维的诗歌本不需要借助于杜甫的推许,但杜甫的推许,却是来自诗歌顶峰的声音,王维若在,他会更看重那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