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二、译文
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所描写的景物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词人多,但杰出之士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独树一帜地写出无我之境。
三、赏析
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是有我之境。第一句像是词人在与花儿对话,眼中流着泪问花儿,但花儿却一声不语,落英缤纷,随秋千而去;第二句词人孤独地待在寒冷的屋里,窗外夕阳西下,传来了杜鹃“不如归去”的鸣叫,勾起了词人说不尽的思念。这两句词都明显带着词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能够从词句中读出词人的伤心和孤独。正如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又是另一番景象。读到这两句,并不能读出诗人在写这两句诗时的心情,只看到了一片美丽而又超脱的景象,当我们在这景象里慢慢品味之时,
仿佛能够从中找到一点线索,却依然很模糊,让人回味无穷,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为何古人写词多“有我之境”呢?其一,词本身就是抒情的文体,文人们借诗、词抒发各自的情怀,或叹怀才不遇,或感世态炎凉,或抨击时政,或是离愁别绪,无不充满了自己的性情。其二,无论是在诗、词还是曲中,“无我之境”要达到“以物观物”的境界,需要人生的豁达与释然,才能物我两忘,自然比“有我之境”更难达到。
四、感悟:
有我之境若用到写小说上,大概就是要将作者的感情融入到小说中,要有作者的真情实感,引发读者共鸣,有代入感。总体来说是一种细微处见真情的意境。
无我之境用到小说上,大概是作者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以及对人世间大事大非看透其本质后,能够坦然接受这受这一切,并依然能够对生活报积极态度。总体来说是一种格局更为宽广宏大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