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目中,李小龙一直是个徘徊在牛A和牛C间的人物,《唐山大兄》和《猛龙过江》更是儿时的美好回忆。这次买书,特地买了一本中心出版社新出《知中-重新认识李小龙》。16开本的书,190页,读起来比较轻松。然而,这次阅读体验,继阅读《早晨从中午开始》之后,再次印证了那句话——读书可以照见自己的浅薄。原来在我心目中,李小龙是个赳赳武夫,“能打”几乎时唯一的标签。这期知中从李小龙的生平、哲学、武道、师从和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对bruce做了一个多角度的速写。
李小龙21岁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主修的是戏剧,但他最喜欢的居然是哲学。那个成天“啊哒”的武林高手,居然是个500度的大近视眼。这也就罢了,书中虽然对他的哲学论点摘录不多,如“跟所有人一样,你只想要学会赢的方式,而永远不接受输的方式。然而,接受失败、学习死亡,就是从失败和死亡中解脱出来。一旦你接受了,你就会变得自由,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等等,不多的几句话句句直击人的心灵深处。李小龙与金庸小说里的武林绝顶高手一样,拥有自己的哲学之道,将哲学与武学相结合。一拳一脚,打出的不但是功夫,更是有道理在其中。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无论是自己对李小龙的片面认识也罢,对路遥的尊敬不足也好,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对客观事物没有做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就简单的贴上标签予以区分和固化。这不单单是我自己的问题,也是人与人交往上的通病。标签化、模式化,简单粗暴易辨别。有一些书中也着重讲了如何经营好自己的标签,一遍在人际交往中无往不利。在现实生活中,虽未必达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程度,但一粒纯白的大米就有可能包含着巨量的信息,穷尽一个人的一生也未必能够弄清。如果没有全部弄清就不能对人、对物下判断了吗。那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呢?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对事物保持敬畏,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浅陋,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求知心。这样不会因为自己知道点什么而骄傲,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自卑。第二抓住事物与个人主要矛盾或者说主要关联,猪肉是否安全、价格是否合理是大多数人需要知道,至于猪肉里有多少蛋白质,猪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那些故事,那还是算了吧。第三标签不是不能使用,但要注意更新,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己,“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道理古人早就讲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