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主要是时间凑巧,赶到影院,还有五分钟就要开场,不用等待。买了票,在候场区,周边都是学生模样的人,我们略显尴尬,衣着年龄都无法与他们相称。我安慰自己,电影是不分年龄的。
我们特意找了一个靠边的角落,没想到,这个角落很受欢迎,不一会儿就坐满了人。一个男孩坐在了我的左边,整场电影我都会听到他“唉呀”的声音,间或还有笑声。那些笑点,在我看来,真是不能感同身受,他笑得那么开心,与他的笑相配的,是我默默地配音:“情节太弱了,哪有这么可笑。”
电影散场,那个男孩还依然坐在那里看着字幕和同伴回味刚才的情节,他们说得兴高采烈,而我们逃也似的离开影院。我们和他们座位相邻,但差了不只座位间隙的距离。
就是我和Z先生也看出了不同的感受。Z先生回想起了遥远的大学时代,也曾差点为了“帮助”本班的同学和外系的同学打架,这部影片有他的回忆。而在我看来,情节铺陈得太过粗糙,许多转换太过突兀,根本没有顾及观众的感受,此时我变成了一个挑刺者。
就拿男主角和秦岚的感情戏来说,男主对秦岚一见钟情,似乎只是共事了一两次,秦岚就对男方也好感倍增,接着他们就相爱了。相识与相爱之间,根本没有说服力的情节与事件,完全以编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样的情节推进几乎把观众当成了幼稚园儿童。当然这是一部校园剧,主线是大学生活,感情戏是辅线,辅线的马虎让剧情充满了荒诞的意味。
艺术高于生活,但肯定是要来源于生活。不知现在的大学校园是否如此疯狂与荒谬,夸张的服饰与打扮,不羁的言行,甚至在宿舍里公开叫卖计生用品,这些究竟与现实相差多远。
周末到省内著名高校校园里的一间咖啡室小坐,这是周日的下午,咖啡室里坐满了人,就算交谈,也轻声慢语,里面大多是校内的学生,每位学生的标配是笔记本和书本,就算周末,仍有许多在此学习的人。这是我理想中的校园。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呈现的校园,要么打架,要么谈情说爱,如果影片的背景是另外一个地方,丝毫不影响情节的进展。校园里的打架只是青春荷尔蒙的偶尔迸发,如果把校园当成战场,若干年后,如何回忆这满是伤痕、血迹斑斑的校园生活,如何再在回忆加上“美好”二字。
无独有偶,《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也用较大篇幅讲到了大学校园。这两部影片校园故事发生的年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影片里呈现的校园是丰满的激情。《中国合伙人》里,黄晓明夜闯图书馆发奋读书的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饱满的激昂的青春。这两部影片都广受赞誉,也获得了许多奖项。一部影片看完后,总要带给观众一些感动,这感动不是激情相拥,也不是泪流满面,更多的是感同身受。总有一处打动心底的某个角落,总让你在某个时刻看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或者是美好、阴暗与梦想,各种复杂的感受,就如品尝到了一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故事发生的时间是2015年,只看到了用打架维护的友情和冲动的爱情萌动,然后,就没有了然后……如吃了一道白水煮面,味道寡淡,但也算饱腹。
坐在旁边的男孩显然不认为是吃了一道白水煮面,最起码是方便面,味道浓烈、有嚼劲,方便快捷,片尾时他意犹未尽地看着字幕,那一刻我也终于明白,年龄的鸿沟无法跨越,我终于被时间磨砺得有了没有了耐性,不愿意妥协,哪怕是一部电影。
走到楼梯口,我又回头望了一眼男孩,仿佛看到多年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