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深触动,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一个武师成为一代宗师必经的三个阶段。这句话对教师也富有启迪意义,对应于课堂教学,就是“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教师应该系统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着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始境:见教材
教师开展教学最先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对“教什么”的思考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观,而课程观最先体现在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上。
对待教材,我的认识变化与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参禅三境界很契合,对应他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经历了“依赖教材”“跳出教材”“融入教材”三个阶段。
“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教师要做的不是单纯依赖教材,也不是抛开教材,而是融入教材。
当本着“融入教材”的认识进行备课时,我慢慢学会了经济用材,选材上“少而精”,用材上“简而丰”,让课堂脉络清晰。同时,平日处处留心,随时随地积累素材,作为备课之资,以提升课堂的密度和质量。此时,我已经由“狭义的备课”跃升到“广义的备课”。
又境:见自己
在教师角色上,我也经历过转变。一开始,我忙于显示自己的强大,表现为雷厉风行、干净利落、果断决绝、说一不二。客观上,这带给我颇为可观的成果,最直观的就是教学业绩突出,这带给我很大的自信。
但当我再次读到老子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时,对照一下,就不难发现自己处在第三个阶段,实在是等而下之的境界。此时我意识到教师的强大固然可以增加自身的力量感,但过于强大,尤其是那种表象的强大,反而掩盖了学生的光芒。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自己的强大。教师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理应“闻道”和“悟道”在先,应是首位学习者和自觉反思者,主动提升自己。
调整自己的“位置”,有时站在学生的前面,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做一个引导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边,促膝长谈,耐心倾听,做一个陪伴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后,藏巧于拙,乐于示弱,做一个陪衬者。之后,我越来越重视自身作为“例子”的力量,力求以教人者教己。我始终坚信,教师站立的地方就是一个教育场,在这个场域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我始终认为,教师的高光时刻,并非站立在领奖台上收获鲜花和掌声之时,而是站立在讲台上收获亮晶晶的目光之时。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提升,课堂才能日益精进,每一点儿自我提升,都可能会让课堂发生一次微革命。
至境:见学生 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