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再看贾杰老师的生涯咨询案例集——《活得明白》,其中看到《自卑》这一章,觉得蛮有意思的。有很多值得在职业咨询中借鉴的部分,关于赋能,关于咨询师的中正之心,关于咨询师的“扎针之术”。
“自卑的背后是满满的自信。”看到副标题不由得画了个大问号,很不理解。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这一章,不由得赞叹贾杰老师问题的精准与犀利。
如果我是案例中的咨询师,有些念头可能会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第一时间组织成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不太容易;还有些问题哪怕是我会是这样想的,但也不好意思直接问出来,担心会冒犯来访者。
所以当看到贾杰老师问出来,也并没有发生想象中来访者摔门而去的可怕场景,非常爽快,拍案叫绝!
生涯咨询借鉴:
1、首先,在来访者沮丧的表达中,找到值得肯定的价值,情绪上实现负转正。
“成绩的变化带来情绪的起伏,说明你对学业很关注;没有在痛苦中沉沦,而是积极的找我想办法解决问题,说明你对自己很负责任。”
这段赋能很Nice。当来访者身处沮丧的低能量状态,“赋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帮助来访者慢慢找回自己的力量。但“赋能”并非简单的鼓励:“你已经很棒了,有很多人还不如你!”这种形如隔靴搔痒,流于表面,甚至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理解:“你根本不懂我经历了什么!”
所以,咨询师要修炼,怎样才能看到来访者负面情绪背后的价值。
突然理解很多前辈讲到的,咨询师首先要学会悦纳自己,先从自我做起,减少对自己的评判和苛责,逐渐建立起正向反馈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更好的悦纳他人,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之处。
你是怎样的人,就会是怎样的咨询师。此言不虚。
2、其次,通过对来访者期待目标的澄清,看到这个目标的背后,是来访者深深的认为自己应该可以达成这个目标。这其实是自信的表现。
“当人们无法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时,才会自卑;而那个期待的目标,一定是自己认为应该达到的。”
这个转念蛮厉害的!我完全没想到,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为什么会给自己设置一个比现实更高的目标呢?这其实是内心自信的表现啊!有多大的自卑,背后就隐藏着多大的自信。
如果制定了一个不现实、不合理的目标,我们没有实现,并为此感到自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那往往是需要接纳的现实;
而如果制定了一个现实的、合理的目标,我们没有实现,感到自卑是正常的,因为这种自卑会转化成一种动力,去激励我们积极地探索,努力地行动,直到达成目标。
3、第三,选对参照物。如果选错了参照物,你的自卑就是没有必要的。
“其实你挺自信的,因为你觉得在创业这件事儿上,你和比尔盖茨具有可比性。”
看到贾杰老师讲出这句实在很爽快!当对方选了一个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我是不敢这样直接说的,搞不好来访者可能会摔门而去了!
“除了辍学这一件事,你们在其他的地方还有可比性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意识到,我之所以不敢直接问,是因为我对这个来访者缺少信任。我内心认为双方根本没有可比性,这样选定参照物简直是自取其辱!
但万一人家就是可以呢?为什么不能允许他自己来讲一讲呢?即使真的没有可比性,也要对方自己意识到才能算数。咨询师的决断先行,也是要不得的。
当来访者一条条讲出他的思考,咨询师会发现,创业只是表象,是来访者逃避当下困境的方式之一,真正的卡点隐藏在背后,有可能是学业完成中遇到了困难,也有可能是职场中向上管理遇到了麻烦,等等,只有清晰的看见问题,才能找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
4、第四,自卑的转化和处理:接纳VS不接纳。
能够接纳,那就想办法寻求平衡,怡然自得也不错;
如果不能,要么增加行动,做出积极改变;要么不做行动,那就继续忍受痛苦。
在这其中找到,哪些是该接纳的,哪些是行动可以改变的。
“你要接纳现状,还是增加行动去改变现状?”
“就像有人跟医生说,我知道我发烧,但我既不想吃药,也不想打针,你猜医生会怎么说?”
——“那就难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