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写作的朋友,不知道是有遇到过下面的问题:
我也想写,但是总不知道该写点什么?怎么办?
网上有好多教程可以搜索素材,我怎么还是找不到呢?
阅读完一本书,素材有了,总觉得自己脑袋里有着万千想法,可是不知道该从哪里落笔?
好不容易写完一篇文章,总感觉文章和我的初心设想偏了。
再读一篇文章,发现自己的文章逻辑混乱,成了碎碎念,流水账。
其实这些问题是我写作过程中都遇到过的问题,真实的写照,阅读过一些关于写作的书籍,慢慢摸索出了一点门道。直到遇到《写作工具》这本书,才找到了解决方法。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被认为是新闻媒介最有影响力的写作指导教师之一,培养出了包括两位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在内的众多杰出作者。作家戴夫.巴里说:在我的认识还在世的人当中,罗伊.彼得.克拉克最懂写作。
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在《写作工具》一书中提供了50个写作技巧,认为写作是一项可以习得的技能,只要熟练掌握这些技能之后,也可以轻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一、深挖具体、详细的细节,为读者提供感官享受。
“通过文字的力量,让你听到,让你感受到----但在此之前,首先能让你看到。”
《只管去做》中用去脑存心法来描写苹果:
红彤彤的,苹果上还挂着一片嫩绿的叶子。仔细看的话,这颗苹果并不是纯红的,而是一缕一缕的红色,中间露出青绿的底色。这边一大半更红一点,那边更绿一些。不仅如此,苹果浑身还散布着绿色的小点点,形状也不是规则的圆形或者椭圆形,像是手工捏出来的一样,不规则。
摸起来特别光滑,似乎还温温的,靠近上下两端凹下去的地方比较粗糙。有温度可能是因为和水杯放在一起吧,哈哈。
当门牙刺进苹果的那一刹那,感觉到饱满的汁液从苹果里爆发出来,涂满了整个舌头,那是一种酸酸甜甜的味道。牙齿继续努力,试图将一大块果肉从苹果上挖下来,果肉与苹果的分离伴随着一阵阵咔嚓咔嚓的声音,像南极大块的冰自然裂开的感觉。终于,咔一声,整块果肉都被咬下来了,一股新鲜的苹果味道被顺势吸入鼻腔……哎呀,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苹果!
这就是五感写作法。五感即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用五感写作法可以让我们更慢、更走心。放慢速度,先运用五感,然后用心感受,再去走脑。
当人物和环境描写的细节能够触发感官享受时,它们所创造出的阅读体验,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我们说“I SEE”的时候,最常表达的意思其实是“I UNDERSTAND”。
二、朝着结尾写作,帮助读者闭合意义的圆圈。
小时候听《格林童话》,听到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牛仔骑着马走入夕阳,女巫死亡等结局,会特别开心,幸福。长大后,追剧,总会特别期待结局的圆满,网上各种讨论结局的帖子总有我的身影,当然自己在脑海里构想结局定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每个小结局都预示着终章。
在写作作品中,关于结局有以下几个策略:
①回报。故事越长,回报就越重要。做到这点并不需要皆大欢喜的结局,只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一个结束旅程时的奖赏,一个被曝光的秘密,一个被解开的谜团。《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 于1997~2007年所著的系列小说,共7部,每一部都收到了读者的一致青睐。
②后记。故事结束了,但生活还在继续。你曾有多少次暗自思忖,如果房子里的灯光再次点亮,电影中的人物接下去该何去何从?读者开始关心故事中的人物。一篇后记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喜欢看小说,尤其是小说的番外,因为这样的后记能满足我的好奇心。
③问题和解决方案。这种常见的结构暗示了自身的结局。作者把问题放在开头,然后为读者提供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和决断。这种结尾在工具类书籍中比较常见。
④恰当的引用。一些人物在结尾说话,用自己的话把过去发生的事物进行简洁的总结或升华。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写得比人物说得更好,但并非总是如此。在这里,金句引用也特别棒,可以做到文章的升华。
⑤首尾相连。结尾通过回归到重要地点或重新介绍关键人物,让读者记起开头。
⑥回接。幽默专栏作家戴夫.巴里喜欢将他的结局与故事中的些古怪或离奇的元素联系起来。
⑦时间框架。作者创造了时间不断向前推移的“滴答”结构。为了结束这个故事,作者决定了在结尾会发生的事。
⑧空间框架。与时间相比,作者更关心地点和地理环境。报道飓风的记者把读者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展现出暴风雨造成的可怕破坏。在文末,作者选择了我们的最终目的地。
⑨展望未来。大多数作品都会讲述过去发生的故事。但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个决定或那些事件的可能后果又是什么呢?。
⑩调动读者。一个好的结尾可以为读者指明另一个方向:参加这个会议,读那本书,给参议员写一封电子邮件,为灾难的受害者献血。
句子有结局,段落有结局。所以在写作中,尽管现实往往一团糟,但是读者们都在期待结局。就像每一期的《哈利波特》我都必看,我想这就是我作为读者对结局的期待。
三、收集线索。
当作家们告诉我有关开展大项目的故事时,他们用以下两个暗喻中的任意一个来描述他们的方法。第一个是堆肥。要培育出漂亮的花园,你需要给土壤施肥。第二个是收集线头。一小段麻绳被卷成一个小小的线球,这个小线球又会变成更大一点的线球,线球越变越大,在极端的情況下基至変成了市民的骄傲。这个方法在特别适合写作者。
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自创了一套笔记方法,利用这套方法,他一生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写了58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即卡片盒笔记法,和上面作家们所说的两种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受益匪浅的一种写作方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卡片盒笔记依赖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即缓慢而稳定的改进,促进思维产生持续、微妙的变化,并且事物间相生相依。它的精华所在: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从本质上讲,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而使用这套系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升级——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阅读并非只是看书,可以为阅人阅事阅万物,在平时的阅读中,用卡片盒的方式积累素材是一种非常便捷又实用的方式。
就像我在写“五感写作法”的时候,用的就是卡片盒写作法,我在我的素材库里找到五感写作法的素材,再结合《写作工具》中关于五感法的内容,产生出新的想法心得。
写在最后:
纽约体育作家雷德.史密斯曾说:写作是个轻松活,不过是端坐在打字机前,然后割破血管。也有人说阅读是一项大众化的技能,相反,写作则被认为是一项艺术。我们的文化青睐极个别的天之骄子,将写作的才能赋予我们。但是作者在《写作工具》中列举的50个写作技巧告诉我们只要刻意练习这些技能,就可以轻松的进行创作。
让写作不再是依赖天赋的神秘才能,而是能不断磨砺、提高的大众技能;让写作不再是一次漫长的折磨,而是能凭借工具轻松完成的手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