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当代哲学家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的“幸福的客观性”:生活的目的不是随便谁来规定的,我们谁也没有这样的权利,生活规定了它自己的目的。一支笔的目的是写字,一幅画的目的是展现美,而生活的目的是体现人的创造性,它要求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去建设、去开拓那些尚未实现的可能性,这就是幸福的客观性。
这段话说得真好!我们很多时候围绕“幸福”喋喋不休,认为它是因人而异,是无法界定的,或许这些也没有全错,但是据此就认为“幸福”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好像也不对。但是什么才是对的的呢?
看了这段话,我才能确定:“幸福”不是躺平,不是海吃胡喝,不是为所欲为,不是一无所长。就像“地主家的傻儿子”,天生弱智,整日傻呵呵的,但是身体强壮,吃喝不愁,也能寿终正寝。这样的一生,你认为他是幸福的吗?
还有诺齐克提出的“体验机”的思想实验:将大脑接上电极,与主机相连,通过外在操作,你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一切,学业顺利,爱情甜蜜,名利双收,风光无限。你希望的快乐,利益获得、欲望满足,完全不在话下,这样的人生“幸福”吗?这样的实验,我们有个成语叫“黄粱一梦”,电影《黑客帝国》里的“矩阵”就是这样“豢养”人类的。
《头号玩家》里人们在游戏世界过关斩将、谈情说爱、一战成名,但是这很显然也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去做具体的事,去陪伴家人,去做一份晚餐。
如今太多的年轻人都依靠手游和外卖生活,与电影中的状态越来越像。
但是这状态的问题在哪儿?
有好多次我们在课堂上争论什么才是值得过的一生,是曹操式励精图治、建功立业,还是陶渊明式洁身自洽、安贫乐道?是屈原式怀瑾握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司马迁式忍辱负重、实现宏志?如果当时我能读到这段文字,或许我会告诉孩子们: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去建设、去开拓那些尚未实现的可能性,才是值得的一生吧。
突然发现很久没有看到孩子的朋友圈了,是都“潜伏在家”,还是将我屏蔽了呢?后者可能性更大吧!可能他们早就不需要我的“答案”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值得的人生”他们会去找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