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余华的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强烈推荐给身边没有读过的朋友。
在我并不算多的阅读量和并不丰富的阅读体验里,这部作品带给我独特的阅读感受。那种在真实与荒诞间游刃游走的劲头,在戏谑与赤诚间辗转腾挪的故事手法,加之精妙的描述和优美的文笔,读来畅快至极。
初读,有种原来好的作品是这样表达的欣喜感。以我贫乏的感知和词汇,很难将这种复杂的体验描述清楚,以致精确的传递。这时的自己就像刚会说话的孩童闯进了琳琅满目的玩具店一样兴奋,抓耳挠腮,不知所措。
作者以儿时“我”(孙光林)的视角,回顾了童年发生的一切,从孩童的视角看到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的命途归属,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真实现状。作者用戏谑、荒诞的表达手法,精妙的描绘了一个记忆中的童年映像。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讲述这个命运多舛的“我”不同时期身边所发生的一切。早期在南门的生活,霸道贪婪的哥哥,无赖的父亲,弟弟的死亡,以及弟弟死后哥哥和父亲为了成为英雄家属的滑稽表现,围绕寡妇发生的一切,儿时偶像冯玉清的命运,懵懂时期的性心理,回忆孙家历史,祖父与父亲之间的“斗争”,被原生家庭抛弃投奔孙荡寄养家庭“我”的生活,身体健硕的养父王立强的出轨与死亡,体弱多病的养母李秀英的离家出走,儿时玩伴国庆之间的友谊……。
作者并没有以时间为线索展开论述,而是通过孤独的“我”这一线索,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童年所发生的一切。仿佛每一幕都是亲历者,却又游离于事件之外。作者把那种绝望、幻灭、孤独与忧伤通过独特、优美、精准、诙谐的文字呈现出来,让人读来倍感压抑、阴沉、悲从中来,却热血沸腾。
以我粗浅的认知,除了感慨小说故事本身能够毫不避讳的书写“人间真实”以外,还有一点引人入胜,那就是余华精妙的比喻,在我看来堪称绝妙,每一个比喻绝对算得上是画龙点睛,让场景中的人物及事件瞬间就会变得有了灵性,生动起来,读来畅快至极。比如:“我和弟弟那时候目瞪口呆,就像两条饥肠辘辘的狗,看到一根骨头在空中飞去”。类似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容易把人带入一种情境,立马明白当时的人物的某种状态。
在描写祖父时说:“孙有元支撑着桥栏都迈不动腿了,就像有人在他裆里捏了一把似的有气无力”。“这个可怕的亡灵具有旧时代的严厉,他用自己的平庸去教育两个和他一样平庸的儿子,而且异想天开地指望他们光耀祖宗。”
写儿时玩伴国庆被父亲抛弃后孤独无助的状态时这样写到:“过早的自由使他像扛着沉重的行李一样,扛着自己的命运,在纷繁的街道上趔趔趄趄不知去向。”
弟弟死后,发出对时间和生与死的感悟:“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摸样”。“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在写与玩伴闹翻后对朋友的解读时这样说道:“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写儿时偶像冯玉清,爱上村里无赖,怀孕后又被抛弃,跟着货郎私奔,多年后无意中重逢的情形。“她吐瓜子壳时的放肆劲,仿佛她已经儿女成群”。“她那丧失了青春激情的目光看到我时,就像灰暗的尘土向我飘浮而来”。
我一直有个粗浅的认知,凡是好的作品都是从悲剧内核里长出的惊艳之花,根植于复杂人性的土壤,从小人物坎坷曲折的命运折射属于某一时代独有的特性,以常人不敢或不能的方式揭示人性最复杂和阴暗的一面,用诙谐和荒诞的形式传递真实与赤诚。或许,只有裹着糖衣的苦涩才容易被人们接收,以此来治愈时代的悲凉。
摘抄几个金句:
1.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2.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3.我祖父在失去妻子的最初几年里,寂寞和忧伤使他对祖母的往事充满热情,当他灰暗的眼睛闪闪发亮时,我祖母就在他的话语里复活了。
4.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即便有某种感情伴随着出现,也不过是装饰而已。你凭什么要我接受已经逃离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