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盘龙城遗址到陶寺遗址的“盘龙”有渊源
尧,陶唐氏,以陶正起家立国,封唐侯。王天下后称王号为唐。
王都在翼州平阳,古代的江汉地区(大夏),今天的武汉盘龙城遗址!
山西陶寺,翼州迁北叫冀州,陶寺是陶唐氏尧后裔建国和立宗庙的地方。
盘龙城、陶寺遗址见证了陶唐氏从王朝变成国家的历史过程。
现以“陶盘龙盆”为证:
虽然目前学者想要把彩绘龙盘定为“王者之器”、“尧王器”,想把它打造得如同“盾”牌一样的坚实。故对该龙盘有说法如下:
1、发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是龙图像的最早标本。
2、龙图腾作为代表“国家”意志的“图徽”,龙盘应属部落联盟的盟徽,即龙族族徽。尧部落即是龙图腾的主人。
3、彩绘龙盘是“王者之器”。
4、龙盘作为帝尧王族神化的象征图示,源于“赤龙”与尧诞传说。
5、图案中的龙,用朱砂绘制,据此认定它是“赤龙”,龙身上的鳞状纹可看成是“龙负图”。龙盘中的形象与《竹书纪年》中尧帝传说耦合,或可作为帝尧王族神化的象征图示。
6、盘内龙口似衔着羽毛状物,说它是麻黄草,王在“大麻”的作用下可达到通神状态。
【盘子新释】
所释之“盘子”,实则如“矛”,能戳穿学者打造之“盾”。
“盘子”即“盘”龙子之古事。释之如下:
1、盘是盛水之器。龙是主管水的神祗,故龙在盘中。盘的主题表明龙传承、龙族、龙后裔的身份。
2、龙盘固定摆放于墓主右侧偏上部,数量固定,仅一件。古代讲究左尊右卑、左主右次、左父右子。故此为特别的安排,是古代“礼”的传承,也体现“盘子”为政权者、传承者、直系后裔“子”的标志。
3、“盘子”出土于大墓,是等级差别与身份地位的象征物。只出土5个,可初步拟定陶寺遗址至少曾经“生活”着“五个”或“五代”龙子。这点也可打破某些人的陶寺有“王”的幻想了。
史传承为尧禅舜、舜禅禹,其王代更换是在异族之间进行。异族政权的更换之后,怎么可能一直抱着别人的族属图腾,到死都做别人的“盘子(儿子)”呢?
4、“盘子”两个相对较早,两个较晚,表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偏晚的比偏早的龙,更接近后世之龙形象,这表明陶寺文化有代更,显示出它们的区别与进步。
5、“盘子”的龙似蛇又似鱼,尚无我们已知的龙之全形,如此设计,谓其“小”、尚未成形也,意指龙子,类似我们后传的“龙生九子”寓意。龙子,水中之物也。
6、“盘子”之龙有锯齿状牙齿。序齿(始)而论,齿小而多,表示龙的后裔——子孙兴旺,这也是墓中人的理想与希望。
7、“盘子”之龙,舌呈树杈状分支,不似蛇/鳄之舌,其状若小树苗,尤其像木棉树苗,分叉甚多,此寓意龙之“苗裔”甚多,枝杈通达四方,根深而叶茂;又表明龙子其顽皮若小孩爱伸“舌头”噜噜噜的与人戏耍玩闹。
8、龙子头部两则方形似耳,或似简化形态的双耳,有人也理解为“角”。这也是龙子身份的再次表明,古“耳”、“角”皆通“儿”。盘中龙身份再次强调他是龙子/龙孙。
9、“盘子”表明陶寺人的起源。盘子具有祖宗三代的特征与元素:
①尧形龙
泥质褐陶,内壁磨光涂红,赤龙之貌,其上祖火德,赤龙用陶,其上祖为陶唐氏尧龙/尧王/尧帝。
②帝喾纹
赤色身上有鳞状斑纹,呈放射状斜线,象鬓毛或羽毛,表明小龙子是长“鬃/羽毛”之后裔。该纹饰是“帝喾”的专属纹饰。古传帝喾是帝尧父,喾尧父子关系在此(陶寺)又一次得到证实。“盘子”的高祖即帝喾。
帝喾是尧、舜、禹/夏、殷商、周,几个朝代都崇拜的先祖,故其标志纹频频出现在各大遗址中。
③颛顼色
施黑陶衣。颛顼帝,主北方之帝,色黑。“盘子”的远祖即为水帝颛顼。
陶寺的“盘子”,用颛顼色、帝喾纹、尧形龙,来表明其祖宗三代的特征与元素。
盘龙盆新释符合陶唐氏民族的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