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想法——如何在愤怒、恐惧或受伤的情况下展开对话
1.1.1情绪并不是笼罩在你周身的一层薄雾,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实际上其他人是无法让你陷入某种情绪的,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绪,是你让自己感到害怕、烦恼或者气愤。让你产生情绪的只能而且永远是你自己。
1.1.2产生负面情绪后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也就是说,在出现强烈情绪时,如果你无法驾驭它,就会成为它的俘虏。
1.1.3某种行为导致我们产生某种情绪的逻辑顺序是:首先产生了一种行为,而后,我们会先对观察到的事实赋予某种意义,猜测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动机,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然后,我们还会加入自己的判断——这种行为是好是坏?然后,在这些想法或情节的基础上,我们的身体开始对情绪做出响应。这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还有自由的选择这一过程”类似,核心就是,看似是某种行为(例如在大街上跟朋友打招呼他却没有反应)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反应(觉得没面子),而实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这也是10个面对相同情景的人会有10个不同的情绪反应的根本原因。
1.1.4根据1.1.3所描述,表明如果能构思不同的情节,我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内心产生的想法(通过重新思考或重新解读等方式),我们就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掌控整个关键对话的表现。
1.1.5如果想改善关键对话的结果,就要学会改变脑中形成的想法。最有效的方法是想办法放慢节奏,然后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具体过程是:1.关注你的行为表现;2.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3.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质疑你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把想法和事实混为一谈;4.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通过关注行为把事实和想法区分开来,并关注那些“过激”措辞来审视自己的想法;5.留意三种常见的“小聪明”。
1.1.6三种小聪明:
(1)受害者想法——“这可不是我的错!”,这个小聪明背后的逻辑目的是要掩饰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利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明智地避开自己的做法(或是不作为)造成的问题,这个小聪明会让我们完全忽略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只描述那些高尚的动机。
(2)大反派想法——“这都是你造成的!”,(受害者想法和大反派想法在其他书中也提过,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即基本归因错误)。
(3)无助者想法——“这事我也没办法!”
1.1.7产生这些错误想法的原因:(有时)它们符合实际情况;它们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它们能为我们的言行不一提供借口。
1.1.8消除这些错误想法的技巧:改变主观臆断: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