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人常说,人生在世,图个快乐!人生以快乐为目标,这没有大问题。可是深究起来,还必须弄清楚快乐之源是什么?
如果人的道德境界有高下之分,那就跟他的快乐之源有关。
孔子因何而乐
喜怒哀乐这个成语,指高兴、愤怒、悲哀和快乐这四种情绪,泛指人的各种不同情绪。喜怒哀乐四种情绪里边,喜与乐相近,都属于正面的情绪,人人都希望获得。
不过,喜与乐也有区别,前者趋向于表面化、即时性,而后者却具有内在化和持久性的特征。也可以说,欢喜只是人的行为的暂时表现,而快乐则是人的一种人格特质。
读过《论语》的人知道,开篇《学而第一》一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瞧,这是多么乐观向上的人格追求!充满正能量。
孔子三乐指的是: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与运用,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是交友之乐。别人不懂我,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
人生有很多的快乐,孔子为什么偏偏只是说了这三种?这正是孔子作为一个圣人而异于我们常人之处。
有人总结过一个“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这是一些美好的人生际遇,能够给人带来欢喜,却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这些欢喜更多是假借于外部的力量。稍微过一点,就变成了“人生四大悲”:洞房花烛夜,不举;金榜题名时,别人;久旱逢甘露,不停;他乡遇故知,借钱。哈哈!
我们因何痛苦
人生四大喜与悲,主要源于外力。而孔子三乐,强调源于人自身,而不假于外力。
先看学习之乐。学习最直接的目的是什么?是提升能力。提升能力干什么?拿来解决问题。对很多人来讲,学习是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孔子会觉得很快乐呢?我曾经提出过一个公式:
痛苦=欲望—能力
如果你的欲望很强而能力很弱,你自然就会很痛苦。如果你能力很强大,欲望却很少,当然就充满了快乐。孔子大约就是后一种人吧。
再看交友之乐。交友这件事情,本身不一定能够给你带来快乐,除非你身上充满魅力、活力,让别人喜欢,才会给你带来快乐。否则你参加社交越多,痛苦越多,甚至有社交恐惧症。孔子说,近者悦,远者来。虽然讲的是为政之道,但是放在个人身上,也是交友之道。只有你魅力四射,照亮了别人的内心和前程,才可能有朋自远方来,才可能令你不亦乐乎。
最后看君子之乐。孔子讲,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欲矩。由此看来,孔子四十岁以后就很淡定了,大致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君子之乐,其实还指,孔子的修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别人说好听话,他当然高兴;说不好听的话,却不会表现出不开心。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啊。
总结起来,对照孔子三乐,分析我们人生所谓的痛苦根源,不外乎三点:能力不够,魅力不够,修为不够。
苦与乐的分界
对照孔子三乐,我们发现了痛苦的主要根源。往深一层想,这三乐竟然与梁漱凕指出的人生三大问题对应。下面,我再两两结合作一番分析,希望对你思考和演讲有启发。
梁漱溟认为,人生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简而化之就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的问题。解决好了你就幸福快乐,解决不好你就悲惨痛苦。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需要能力解决。“学而时习之”,努力的学习和运用知识,能力强大了,才不会在各种问题面前无所作为,怨天尤人。
我有一门课程叫《解决之道》,经常宣扬一个观点:人的幸福指数,与你所解决问题的大小、多少、快慢正相关。许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又不称职,即便称职却挣不了大钱,经常性的苦闷和失落,根本的原因,不过是能力不够罢了。。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需要魅力解决。能力是对事的,魅力是对人的。许多年轻人,只是个普通人嘛,当然,要模样没模样,要钱没钱,要智商没智商,要情商没情商,更别谈有什么魅力。因此,他们都有人际关系的苦闷,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如何赢得朋友。
人与心的关系问题,需要修为解决。有些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可是,与自己的心斗,却其苦无穷。有些人,不管挣得多少钱,当了多大的官,可那孤独的灵魂,仍然不知归于何处。表面上,看似过着风光无比的生活,但在他的内心,却丁点儿找不到生活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