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中写之所以放在最后面是有道理的。前面三点的不断积累和沉淀是能提笔去写的基础。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们的女儿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和我们一起来美国生活的。当时才她才六岁。除了一些简单零散的单词,女儿基本说不了英语。通过一年半在学校的磨合后,我感觉她基本没有太大的英语沟通障碍了,还交了些朋友。也就是说,她基本过了听和说这两关。
那个时候,因为感觉她天天在学校都是英语环境,我也就没多想她在写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三年级开学后的家长会。
和老师单独开会的时候,孩子的班主任给我看了女儿写的作文。一拿到作文我就有点傻了眼。因为一张白纸上就只写了三个英文字,而且还是歪歪扭扭的三个错别字。当时有种背后冒冷汗的感觉。因为在美国这边,一般来说,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看比较大部头的儿童文学作品了,而且也能独立完成一些中等篇幅的小作文。
开完会,我意识到除了在学校上课,我还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让孩子在校外练习,以便尽快提高写作能力。我权衡了一下,最后专门找了学校负责英语教学的老师,让她给我推荐了一位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私教老师。这位私教老师的专业就是对外英语,即专门给母语不是英语的的外国人上课。
这个方法很快就起到了效果。我也观察了一下这位老师上课的特点。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发现老师从来没有用枯燥的语法定义(形容词,副词,主语,动词等等)来解释给孩子怎么造句。她会让孩子以“谁在做什么”为模板,自己先写出几个最简单的句子。比如:
The girl played. 那个女孩子在玩。
然后,老师会让孩子展开来想象女孩子在玩这个情景,并逐一加上:
where (在哪里玩);
when (什么时间在玩);
why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或者地点玩);
how (怎么玩的)
整个过程就是在逐步丰富句子,加强描写的过程。可是孩子并没有被枯燥的语法所累,反而和老师竞争看谁能描述出更多,更丰富的场景。
比如,“一个小女孩在玩”就被拓展成了“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周日的早上独自在她自己的房间里安静的玩着她心爱的布娃娃。因为她不想吵到还在熟睡中的小妹妹。”
老师和孩子不断的更换场景,变换形容词和副词。而且女儿还描述起了女孩子的样子,头发和眼睛的颜色,脸型,衣着等等。
老师也从来不打断她,更不会要求她马上把嘴里说到的词写下来。而是鼓励她去用语言把她脑海中的各种场景“画”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已经在体会怎样用逻辑和顺序去串联一个句子里的各种元素,并用比较生动方式把自己脑海中的场景描述给看句子的人。
而且我还注意到一点,在造句的过程中,老师还会鼓励我女儿多想想同义词。潜移默化中,孩子对于遣词造句慢慢有了更多的体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兴趣,提升了信心。
句子构成段落,而段落构成文章。
我感觉这个老师的教法是有心意的。老师从来不会因为孩子写错别字而批评她。我觉得她也是抓住了重点,并有心注意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法律学者斯坦利·费希说过,“造句是一种技能,一种用严密的逻辑串起事件,行为和事物的技能。“
所以造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而传奇广告文案者尤金·施瓦茨也说过,“只包含事实的句子并不是有效的句子。完整的句子里应该饱含情感,形象,逻辑甚至希望。”
我觉得当年那位老师,就是这样带着Zoe入了写作的门的。
现在我女儿已经完成了小学5年的课程,秋天就要进入中学了。这个暑假,我送她去参加了美国这边的英文辩论培训班。培训班的老师最近发来了评语,说Zoe写作中已经有种动人的力量,并鼓励她开始写短篇故事和诗歌。
这里附上一些短句子,给英语初学者用来做丰富句子的练习。如果需要答案例句,请关注我们。
更多语言学习实战经验,等你关注,一起分享!
The girls sang songs.
The dog chased the ball.
The man went outside.
My mom yelled.
I answered the phone.
I played a video game.
My dog jumped.
The swimmer swam l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