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它所揭示的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反映的是万事万物在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规律,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和认识,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数学思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形式,数学活动是创造性较强的活动,数学课程通过数学活动对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段文字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当然,这里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在实现“双基”的基础上,或许也不对,应该可以说是在实现“双基”的过程中。
首先,先理解什么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指一个人能运用各种符号或信息有效地进行思维,从而进行决策、解决问题、顺利完成思维任务的技能或可能性。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抽象、论证、判断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专业化的术语,是这样描述的。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思维能力,即解决问题的大脑需要的程序,其关键点在两个:解决问题和程序。现在在学校学习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有固定答案或方向的。但是,学生在社会上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预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有没有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是需要学生有思维能力去解决。而程序呢?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学生解决问题大脑所需要的技力: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抽象、论证、判断等能力。数学老师是不是对此觉得特别熟悉呀?是的,没错,就是我们双基里面的“基本技能”。再次,在这里强调就是感觉现在的小学数学对基本技能的落地现状不是很好,包括我自己。当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这样认为,数学家冯克勤也是这样认为的:目前学校教学最大的弊病仍是把传授知识放在突出地位,而不是能力培养和启发思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侧面指出我国数学教育应该重视能力培养和思维锻炼。
(在这里,我感觉可能会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是解决问题大脑需要的程序,因为解决问题需要很多要素共同合理搭配才能够实现,至少有一个是不可或缺的“问题的信息”。那为什么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学术上都没有关注这点呢?我也是写着写着想起这个问题的,但是一想到小学生面对的是“试卷规定好的问题”,那还需要学生来收集呢?但是在教学时,我们教师也应该尽可能地设计到这一点。)
其次,什么是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心理素质,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价值性三个特点。其实,这个创造能力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来的,是国家期望培育的“创新型人才”,当然,也和社会、每一个人、每一位学生的价值追求相吻合。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的民族才最具有发展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有义务为每一位学生打下创新能力发展的坚守根基。
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小学数学教材是高度抽象的数学教材,完成省略了数学各个知识点的诞生和其发展历程。这样的特点也被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把教材评价为教学法的颠倒——“没有一种数学的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的,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的过程掉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即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我一直都在想,教材专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还原”了数学的各个知识点的诞生和其发展历程,那又会怎样?今天似乎找到了——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有效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再创造的过程。读到这里,不能说豁然开朗,但绝对可以说“专家就是专家”呀!我们每一个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数学内容。
最后,小学数学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这些深层原因吗?不,绝不是。你是不是经常听过这样的一句话“数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课程”,当然,还有一门就是“语文”,这也是这两门课程贯穿学生学习始终的原因。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促进大脑即智力的发展呢?如果你想,我相信网上的专业性资料绝对会使您坚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促进智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