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就是一种人生规划,我们要努力做到“量身定制”:找到自己想要的,结合实际做出规划,再根据变化动态调整,这就是理财最重要的事。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卡尔·理查兹,是美国资深理财规划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他喜欢用简单的“餐巾纸草图”展示理财硬道理。无论是他的观点还是这种方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又获益匪浅。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财书。这里没有教你投资诀窍,也没有告诉我们究竟该买哪只股票。这里有的是注册理财规划师卡尔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财最重要的事:克服情绪的影响,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
本书主要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如何克服情绪的影响,二是如何“量身定制”理财规划。
我们先来说说情绪对于理财的影响。
情绪对我们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做理财决策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情绪误区。有哪些情绪会影响我们呢?
一种是恐惧和贪婪。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但我们却总是受到情绪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追涨杀跌”“高买低卖”。我们理智的时候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但每一次我们做决定的时候,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总是那么健忘。我们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直至最终破产或付出惨重代价。
人的情绪会左右你如何做决定,是不是很有意思?其实,这种情况在理财领域非常普遍。很多人觉得,出色的投资理财决策意味着要做到万无一失,要将每一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你得顾及各种潜在的危险,所有市场都要投资。你要不断修正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力求完美,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必须掌握有关金融市场动态的所有情况,你必须勒紧裤腰带努力存钱。
上述想法其实源自恐惧。
我们本能地害怕人生的不确定性,害怕它的时起时落。所以,我们制定各种各样的计划,希望能够通过计划掌握自己的未来。我们想,如果我这么做,就不会出那种事;如果我现在卖掉股票,就可以避开市场大跌的情况;如果我投资目标精准,财务安全就有保障;如果我已经为所有事儿都忧愁了一遍,当真有坏消息传来的时候就能坦然面对了。
问题是,现实世界非常复杂,我们根本无法预料到未来将会发生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大多数计划根本没用。而且,我们常常将贪婪和恐惧视为动力,但其实它们是一样的东西。我们的贪婪源自于恐惧——这两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总是把生命和金钱浪费在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
美国精神-身体全面健康运动的发起者雷切尔·娜奥米·雷门博士认为,经济危机是人们进行精神内省的机会。她认为,我们的理财决策往往会反映出个人的困惑或不安。如果你觉得不安,可能就会寻找一些让自己感到更安全的方法,感觉自己是群体的一员。这可能意味着你会购买跟邻居一样的汽车和衣服,或者像他们一样度过花费不菲的假期,可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减少你的孤独感。我们可能在无意识地追求情感安全的时候,牺牲了财务安全。
这是影响我们的第一种情绪,恐惧。那么,影响我们的第二种情绪是过度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测未来,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通常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程度越高,犯错时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它的管理者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管理者们曾经非常确定,他们的投资选择单日亏损额绝不会超过3500万美元。然而,在1998年的某一天,他们亏损了5.53亿美元,最后公司损失了整整30亿美元。
艾伦·格林斯潘曾四度担任美联储主席,他一直被媒体和追随者认为,是一个根本不可能犯错的人。然而,格林斯潘先生在过去近40年间所坚信的经济模型却引发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市场灾难。后来,他向美国国会承认,当他发现他一直以来信心十足的经济模型被证明有缺陷时,他整个人都崩溃了。看看,连这些聪明的人都容易犯过度自信的错误,我们普通人就更不可避免了。
当然,还有第三种情绪,是轻信他人。
我们总是期望寻找一些所谓的大师能够预测经济前景,让我们可以预先做好准备应对,但现实并非如此。未来是不确定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历史对预测未来并没有什么帮助。事实也证明,要正确预测未来是很难的。即使是有人猜对了某次市场变化,也只是概率问题,不必当真。你要知道,其实没有人能预测未来!那些亲戚朋友,甚至是专家学者给出的关于一般性和结合他们自身的经验、特长所提出的建议,并不一定是对的,更不一定适合你。
看看这些情绪误区,我们是不是都有过?我们情绪中的恐惧、过度自信和轻信他人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理性判断。就是这些情绪导致我们在决策时,产生了“行为的鸿沟”,造成了我们不必要的损失。所以,避免情绪的影响,是做出正确投资理财决策的重要事情。
下面这一部分,就是告诉我们该如何“定制”出适合自己的理财决策。
首先,让理财变得简单,避免情绪干扰。
我们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关注财务安全。我们希望获得幸福,希望为自己所爱的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理财决策都是人生抉择。你的理财目标有可能是安然退休、上大学、对子女的教育、外出旅游等。因此,我们不应该花费大把时间去寻找最完美的理财产品,而应该思索什么才是对我们真正重要的,然后按照这种价值观来调整对资金的利用方式。
我们的计划永远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可能——而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你不必非得选出最完美的投资方案,不用非得省下多少钱,不必非得猜准投资回报率,也不用整日坐在电视机前看股市分析或上网疯狂搜索选股秘籍之类的东西。你不需要那种将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其中的完美计划。你的理财决策应该符合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越是了解自己,你的投资成功概率就越高——也就意味着你的投资会更加符合你真正的人生目标。谨慎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最好方法。
要牢记“计划不如变化快”,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因此,当我们制定了一个长期规划,就要把视线转移到短期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比如三年,这有助于我们更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活在当下,就可以对身边真正发生的事情有所警觉,然后根据我们自己意识到的情况行动。行动符合实际的理财计划,通常可以带来更好的收益。我们需要持续地计划过程——不是计划本身——会让你一直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从而避免行为误区。
我们需要牢记一条不会改变的投资定律:如果潜在的投资回报很高,风险也就很高。所以,片面追求高收益并不利于你的资产。即使你再做很聪明的决定,也无法控制结果。我们经常会抱怨,但这无济于事;我们也会为了所谓的省钱去做一些实际上并不划算的事情。因此,决策时要小心不要全以金钱为要务,而是加入你对道德、智慧和常理的理解。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过你仍然无法控制结果。
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规避情绪因素的方法,找到自己想要的,然后谨慎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而不是片面追求高利润。第二个方法是,不轻信他人,避免陷入空泛的理财建议陷阱。要明白,个人理财是个人的事,重点是个人,而不是理财。因此,理财规划最好能够“私人定制”。
这世上不存在“最好”的投资方式。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选择的投资方式也是有差别的。比如,有些人希望找到一只热门股票,但却还没有购买寿险或伤残保险;有些人希望找到一个利息最高的存款账户,但口袋里却装着一张利息高达18%的欠费信用卡。这就很奇怪,为什么不用存款先把信用卡账单偿还一部分呢?因为这相当于赚取了18%的利息回报啊。
把工作视为赚钱的工具,而把投资作为保护自己财产的工具,这样做也许会很有帮助。要时刻记住,你对市场变化的控制为零,而对自己所做的事至少还有一定控制力。所以,要关注自己的个人财务问题,不要去担心全球经济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些真正能改变我们财务状况的事情——努力工作或想办法多省点钱或多赚点儿。
作者有个朋友从20多岁起就患了抑郁症,后来,他抵押了自己的房子,用贷款去看心理医生。5年后,他觉得自己恢复得足够好了,就辞掉了认为已经没有前途的工作,开始写作。现在,他的书已经卖出去50多万册了,还发表过无数文章。他说,看心理医生是他这辈子最成功的理财投资。
你搜集到的信息和想法该如何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这才是每个人最需要思考的问题。适合你的理财建议对于你的邻居来说或许正是灾难。因此,不要去听从别人的一般化建议,包括那些专业顾问和理财师的建议,更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市场预测。你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凭借自己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说完了不要轻信他人,我们再来说说最后一点,不要盲目自信或按照惯性行事,要根据实际变化做动态调整。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目前金融市场趋势的了解和接下来几年内希望自己达到的目标来设计自己的投资方案,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可以跟着改变。如果我们需要听取别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找那些了解我们的、可信任的人——而不是电视节目里的某个陌生人。
我们不要去想着寻找下一个苹果公司,因为你能选中下一个苹果或下一个谷歌的概率几乎等于零。根据过去的增长来选择股票未来的增长趋势,就像根据上一次抛硬币得到的是正面来判断下一次投硬币是不是正面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找到关注点,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必须明智地使用。可以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你很重要、且你又能施加影响的事情上。我们要对将要进行的投资有个基础的了解,不要盲目跟从,也不要仅靠有限的经验去做决定。我们需要的是安排好自己的财务未来,找到财务平衡,而不只是追逐最高的投资回报。寻求平衡的过程是因人而异。
人们总是会担忧那些他们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所以,要关注对你很重要且能够被你的行为影响的事情,其他的就索性忘掉吧。
我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仔细检视自己的投资组合,以确定它符合你的目标。因为惯性和熟悉感,常常让我们忘了风险。投资决策应该是基于我们了解什么,而不是跟着感觉走。我们没办法在做决定的时候摒除一切情绪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努力让知识在我们的理财决定中占据更大的空间。投资正如人生,强迫我们在不确定性的迷雾中做决定,我们不可能永远正确或错误,我们需要根据现有信息做出决定:观察结果,将最新出现的信息纳入考虑,调整路线,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好,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方法,不要盲目自信或按照惯性行事,要根据实际变化做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