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如同一股强劲的清风,吹遍神州大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作风之变。这一变革从党风政风入手,逐步蔓延至社风民风,在新时代的中国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款吃喝现象得到有力遏制,公车使用愈发规范,超标办公用房全面腾退,公款旅游行为彻底刹住…… 这些显著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细微之处着眼,从点滴小事抓起,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成果。通过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精准突破,实现了面上问题的有效解决,八项规定也由此深深扎根于党心民心,重塑着党的形象,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聚焦‘四风’突出问题,步步深入靶向施治”,这一重要举措在作风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作为作风问题的集中体现,被党中央精准锁定为整治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解决 “四风” 问题要有的放矢、直击要害,不能偏离方向。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响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当地突出的作风问题,精准发力、持续整治。从遏制 “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 “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再到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开刀”,一系列有力举措让多年来的顽疾得到有效治理,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基层工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 “神经末梢”,其作风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风民风的走向。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为例,党中央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要抓手。从确定 “基层减负年”,到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开展 “一网统管”“一表同享” 改革,打破了信息壁垒,减少了基层干部的重复性工作;做实乡镇(街道)的 “吹哨” 调度权、考核评价权、人事建议权等,赋予了基层更大的治理自主权。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整治基层 “滥挂牌” 问题后,村(社区)办公场所外部各类牌子得到有效规范;省部级党政机关举办的节庆、展会、论坛活动数量大幅压减。如今,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能够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将党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在社区治理中,作风建设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工作者作为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群体,他们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党的看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们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既 “接天线”,将党的政策法规准确传达给群众,又 “接地气”,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他们通过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们坚持换位思考,从群众的立场出发看问题、想办法,用心解决群众生活中的 “针头线脑” 小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实践充分证明,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抓作风建设,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通过抓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作风为群众树立榜样。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作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优良的党风政风汇聚起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让清风正气在中华大地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