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
口气未免太大了,三十出头就敢妄谈浮生。不知天高地厚。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
本来早就想动笔写“浮生”,直到翻开沈复的《浮生六记》,看了第一页就决定要读完再写。感触并没像其他读者那么巨大,就是觉得长期的作品还是可以真实的反应一个人的品格——品德以及性格。中国人用“嘴脸”来给说假话、摆假脸的人赋予极大的贬义,就是说人们最会用话语和表情来伪装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可能是人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近似本能的反应,无可厚非,但如果有人能长期的在自己的作品(文章、音乐、绘画等)中使用假的、伪装的情绪和情感,那倒也是真正值得佩服的了。要说什么来着?浮生。
用“浮”来形容“生”,我想这也仅仅是被儒、释、道集体孕育出来的中国人能想到的吧。竟也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这世间还有大过生命的东西么?如此重要的生命,仅用一个“浮”字相伴,不嫌卑微了些?浮萍、浮月、轻浮、浮夸、浮躁、浮华、浮荡……任哪一个“浮”也明显跟我们沉重的生命不相衬啊。
浮——不切实、空虚、无根基。
这便是我们的生命吧。看似精彩,不是么?精致美丽、多姿多彩。可每当静思过往的时候,只觉得像一幕幕制作粗劣的电影,糊弄着就过了几年,再糊弄着就过了几十年。回首还看得见往昔,却像从未真正在我们的掌控中;向前抑或还有些许可以展望,却又难免被琐碎的细枝末节断送了进程。着实像湖中片片的浮萍,你费力的把船摇了过去,想捞起它们,却越捞越远了……再用力,又远了些。
从能回忆到的童年起,到印象也不算清晰的大学时光,再到参加工作几年后,我好像只吃米饭,家里要是做了面条、包了饺子,我就满脸的不高兴,所以记忆里并不太喜欢夏天的三伏,还有冬至啊春节啊这种必须要吃面食的日子,我甚至清楚地记得有几年的春节,溺爱我的奶奶为了不让我的嘴受委屈,在做了一桌子的菜、包了两种馅儿的饺子之后,还不忘了给我焖一锅米饭——我就是全家唯一用菜拌着米饭吃年夜饭的人。后来我几乎是以惊人的速度转变了胃口的喜好,原因不得而知,就是莫名其妙的对米饭没有了强烈的需求,而对饺子、面条、烙饼等面食充满兴趣……写这话的时候我顺口问了妻,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她也说不清了,我闭着眼、搓着头发用力的回忆,算来算去,就是奶奶去世的那一年吧。在那之前,我也曾毫不犹豫的预言自己的余生,会与米饭忠贞的相守,结果却背叛的如此干净彻底,连自幼的胃口都变得这么轻巧,这样看来,人生中的变数实在数不胜数,把这多变的人生说成“浮”,就真是古人诚不我欺了。
近来有时间沉淀下来读书、喝茶、想事情。想到小时候,老师让每个人都选个座右铭,于是很多人都拿“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成座右铭,好像是但丁说的吧?当然除了这句,我也并不知道他还说过什么。当时觉得这句话超酷啊,太有个性了,现在想想,我连路都认不清,腿都不听使唤,还谈什么走路?当时还用这句所谓的“座右铭”当借口,做了那么多可笑至极的事……鸡汤误人,幸好那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
一撮浮萍而已,随波就是了。
既是随波的活,便没了诸多顾及和禁忌,倒是活的潇洒,能让我们快乐的就剩下生活品质了吧。我一直是那种自诩会生活、懂生活的人,林语堂先生在谈到见识的时候说:所谓见过大世面,无非就是会讲究,能将就。我境界差得远,没见过大世面,便不太能将就。我的世界都是需要讲究的,一茶一饭,一双筷子一把勺,都要讲究。浅薄的人一定会将这份讲究跟钱挂钩,我之所以说“浅薄”,没错,就是我觉得你真的很浅薄而已。在我的世界,乞丐一样可以讲究,如果我有一日沦落到要去街边的熟食店乞讨,我也会说出这条街和那条街的两家店,谁家的馒头更好吃,好吃在哪儿;这栋楼下的垃圾桶里的剩菜通常比前边那栋楼下的垃圾桶里的剩菜炒的更精细;在公园的长椅上睡比在草坪上睡差在哪里,会更容易做什么不同的梦……会生活,懂得用心品味生活,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给生活添加注释的人,才配得上“浮生”二字,否则,仅配的上“浮”而已。遥想沈复在家境剧变、妻子皆丧的光景,还有游山玩水、摆弄花草和内外兼修以养生的雅志,实在可悲可笑又可敬。若说他不爱妻子家人,可笔下一字一句,无不充满了对陈芸的宠爱,甚至竟连逛了窑子,还心心念念想带着芸娘到此一游,这等痴心,可有人及?而我近年来看到的最为悲恸的文字,也就是芸娘在沈复怀里去世的那一幕“芸乃执余手而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字……”可见懂生活、肯品味生活的人,更是深情。怪不得多少大家都以陈芸作为理想中的伴侣。究竟是芸娘竟是真的这般惹人爱怜、通情达理,还是沈复过于痴情,以致笔下生花,美化了爱妻,真相已无人知晓。能留给我们的只有这本颠沛流离的著作,和我们队沈复、陈芸二人幸福生活的无限遐想了。
说起遐想,在北京这座终日被毒气笼罩的城市,我们最伟大的遐想,就是关于伴着烈日的蓝天和通透的星空吧?
今晚趁着空气通透,我照常出去看星星。住在北京的人总是抱怨雾霾严重,夜晚看不到星空,可入冬以来,已经有十余天可以清晰的看到月朗星稀的夜空了,每每在路边或小区里抬头看星星,却发觉身边经过的竟无一人舍得驻足,抬头看一眼平日里“挂念”的星空……如同今晚一样。朋友Maggie说:国外的星空虽亮,却太过繁华,显得浮躁,北京的星星虽稀疏,却有种守望的感觉。我深以为然。
浮躁。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被浮躁围绕呢?环顾四周,人们相对于认真的生活,似乎更热衷于炫耀——我们仿佛并不在乎自己过得是否快乐,而更在意在朋友圈的我们有没有比谁差了一截。我曾问过一个女性朋友,为什么要不停的在社交平台“无意”的晒出名包、名表和首饰?她面对我“无礼”的询问,很官方的、略显尴尬的清了清嗓子,然后脸红的答道:因为大家都在炫,我不想自己不如她们而已……如果你连自己肩上挎着的包的字母都记不清,英语或意大利语发音也搞不清,甚至连这个牌子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也说不出来,那我足可以认为你并谈不上喜欢它,只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吧?
用邵夷贝的歌词劝告这些虚荣的人:陌生的人啊,全部都充满善意,分享而不夸耀。不关心背景,不关心什么身份,相遇仿佛与见太阳。在任何情况下从不慌张,不热衷比较内心很坦荡,爱好多样有坚定的信仰,人们撕下万千面具尽情歌唱。
真心的希望身边的朋友都能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宁静与真诚。因为我们短暂且漂泊的浮生,用心享受还来不及,干嘛还要费尽心思的去糟蹋呢?
口气太大了,自己的生活还这么败絮其中,竟还来劝人少一些浮躁。
究竟浮生该不该浮躁?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做连江点点萍。
——《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