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工作需要,我在做一个员工的《奋斗者》专栏的宣传稿件。一开始,我并没有深刻思考这个专题的意义,只是为了迎合老板的口味,觉得这样一个专题能起到积极的宣传意义,于是我大意地把内容定位为员工工作中发生的有趣或者印象深刻的故事。顺着这个思路,我采访、搜集素材,出土了第一篇大作,然而却招到了老板的全盘否定——“奋斗应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要抓住如何奋斗,奋斗的结果来做文章,而不是写一些诙谐的无关痛痒的小故事。”
重新采访,搜集素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从我内心来说,对这样的选题和内容本就是抗拒的。工作对大部分人来说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只是为了每个月的卡上能收到一笔钱,交房租的时候不至于拿不出钱被赶出房门流落街头,而大部分同事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最多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加加班,哪有那么多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如今的我们都是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工作,坐在电脑桌前,吹着空调,吃着零食,没有艰苦的办公环境,更不需要风餐雨露,也没有电视剧里传奇故事发生……总之,这是个极其无聊的话题,而我所要写的对象都是极其平凡的,和我一样的人。
但是,这是我的工作,我没有选择,此地无银我也要掘地三尺,没有米也要做饭!逼迫之余,我只得继续采访,找不同的人聊,我竟真的挖出了一些故事,再加上精雕细琢一番,第二遍稿件终于入了老板的法眼,当然,也赢得了不少同事们的点赞。内心窃喜,死了多少脑细胞,熬了多少个夜出来的成果还是有些许成就感,只是这份成就感更多来源于对稿件撰写的肯定,而不是故事本身。
有了第一篇稿子的胜利,我必须趁热打铁,继续巩固自己的战果。第二篇稿件在同事的推荐下找到了主角——一个在公司勤勤恳恳工作了十年的老员工。我很兴奋,心想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是当我采访完后,却再次感到前路太难。哪有什么故事!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情,顶多是比我们多走几个城市,多交几年税而已。
怎么办,没有惊心动魄,耐人寻味的故事?编吧,我只好发挥专业所长和我那点稀薄的想象力。不是干得时间长吗,那就是技术专精,一个纯粹地追求专业技能的人,套个匠人的头衔,感觉一下就高大上起来了。没错,我沾沾自喜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撰写完成了稿件。当我小心翼翼又满心期待地把稿件发给老板审核时,却再次招到了无情的枪毙!“没有什么匠人精神,就是普通员工,为了生存努力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收获了财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要拔高定义。”老板的纠错指令从微信那头赫然发射过来。
不写匠人精神,那怎么包装?我心里嘀咕着,宣传本来就是要包装的,没有典型,没有代表的人物故事,怎能吸引读者阅读?如果只是平淡地描述工作状态,跟记工作流水账有什么区别!然而,即使再怎么不满和抗拒,我也没办法反驳老板的建议,我知道自己确实是拔高了人物的思想境界,我只能去修正去更改。
黄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反复地思考和再次地采访挖掘,我换了一个角度,既去掉了虚伪的高帽子,又加入了人物的一些朴实的心理想法,终于完成了修改,更贴近真实,也更符合栏目的定义。第二遍稿件如我所料,顺利地通过了老板的审核。这篇稿子再次获得同事的认可,而我除了小小的成就感,也在内心深深地感谢老板,要不是他尖锐地提出问题,让我不得不推翻修订自己的想法,重新编排素材,修正主旨,才能有更好的稿件出炉。每次当我觉得可能写不好稿件时,工作的驱使让我不得不坚持下去,而最终的结果都证明我真的可以做得更好。
今天,当我开始采写该专题的第三篇稿件时,我没有很沮丧,没有很抗拒,虽然这次跟采访对象聊得并不比前两次更好,也是平淡地陈述,鲜有故事,但我反而觉得很真实,因为并非每个故事都要有大起大落,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奋斗也不是非要流血流泪的。事实上,大部分人的奋斗确实是一部辛酸史,但没有那么多激情燃烧的正能量,而是充满了无奈,充满了愤怒,充满了不满和负能量,但我们却是真真实实地在奋斗。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坚持一份可能无数次想说分手的工作;为了家人,我们不得不去改变自己,做一些不曾做不敢做的事,挑战着自己的极限。我们原以为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奋斗者的楷模,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将来,去坚持、或者去改变的才是真正的奋斗者,因为我们是那个不管途中有多少困难,却始终没有停下来的人。
走在路上,看着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的行人,我们每个人,不管在长相、身高还是思想上都完全不同,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所面对的环境也可能完全不同,但我们或许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这个英雄可能是成为父母的依靠,是成为孩子的榜样,抑或成为职场上的佼佼者,还是成为财富榜上的名人,不管哪一个,其实我们都只是想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去试着改变自己舒服的状态,做一些更具挑战的事情,去坚守需要漫长积蓄的初衷,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比过去比今天的自己更好、更接近理想的人。
其实我们人人都是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