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每天都在重复着。表面上大家看起来没有丝毫改变,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变化着。
在这个特殊时期,难得有了比较长的一段个人独处时间。当空闲时,不再一直关注着各种实时动态,不再做着认为是"合群"的事,而是转向主要关注自己,持续深度思考后,对自己的认知就越来越清晰了。
这周的反思主要是在学习方面启发的,因为认识到自己好像陷入了一直以来自身都没有发觉到的怪圈里,每天依然像呼吸那样自然地继续下去还从未察觉,时间一点点过去,可离理想状态的距离似乎还没有缩短。所以突然意识到我应该改变了,要从怪圈中跳出来突破自己。
我认为的第一个怪圈是关于复盘,以前我觉得我应该按照一个固定的模板去写,每天按照分好的板块回顾分析自己过去的一周。可事实是每次复盘时会发现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固定的模板会把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局限住了,输出的内容我总觉得差点意思。本来当时开始复盘我就想着是自己跟自己自由对话的方式去总结过去,用最舒服的状态在一个第三空间写下任何自己想说的。所以从这周开始我还是决定以我想要的方式去做这件事。
这周,老样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样子的工作老样子的运动……唯一一个不一样的就是这周的学习给我带来的心态变化。
说到这个变化就到了我认为的第二个怪圈:学习方式。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学生时代学语数英政史地,大学学各种所属专业的知识,工作了学技能。一步步好像都走得挺对的,可为什么在很多地方好像还是没有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周末的一个网课启发了我这方面的思考。
学生时代学习不少了吧,简单粗暴点说,十二年为了最后的高考,专注度也不算低了吧?大学再到工作,自认为书看的不算少,自我提升的时间没少花,可为什么还是没有明显的感觉由弱转强的变化?当然,我知道想要变得所谓的强这些远远不够的,但我的意思是能够察觉的那种就自己而言的里程碑式的进步。
网课点醒我的是:我从小所有的学习都是看懂式教育。怎样看懂式?从小到大看的书不管是教材还是别的都是别人写好的,我们看着这些不断地向大脑输入,每个人仿佛被模板化了。然后离开了教科书的框架,对外依然是支支吾吾讲不出所以然。最明显的是学英语,学了十多年依然说不好这门语言,到底问题出在哪了?学习的方式。一开始还未能主动式学习时那又是因为什么?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问题反映在哪?我认为是思维。
学语言是为了什么?为了说。可是好像我们所有人学的时候并不是以"说"为终点的。站在教人方的角度,教人语言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他说出来。可是现实中的教师有这样想吗?好像每个老师进入教学时都是按照惯例:之前我是怎么学的我就怎么教,或者过去前辈老师们都是这么教的所以我也这么教,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教育者的思维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以此在这时代中无限循环着,不会说的还是不会说,这个圈怪吧。
看书也是,书籍分很多种类,看每种目的应该是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自己强调量,于是看完一本接着一本,看到量上去了,选的书籍的质量也有意识的提升了,可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依然只是看过而已?这个怪圈问题在哪?
逆向思维的运用似乎让我找到了这些的答案。
既然语言是用来说的,那说话用什么?句子。所以想要"说出来"应该是从句子入手才对,然而我们一直都是错误的从单词入手了。每天背单词,感觉背了很多了,可依然不会说,因为一开始重点就放错了。看书阅读,量上去了,看的时候也频频点头,可依然停留在看懂式学习。一项能力通常在什么时候人们认为它就是有价值的?把问题解决了的时候,或者能力变现了的时候。所以,从这种倒推来看,我觉得以终为始的开始学习才能让时间都花在刀刃上。
我们长期处在惯性环境中的确很难改,因为有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就像我自己,我一直以来并不是什么都敢于往外说的人,对于某些问题上的看法,纵使有很多其实是挺好的思考,可是还是只会在脑子过一遍。然而到了真正要说的时候,发现说的跟想的完全不一样,表达就出了问题。所以意识到这个情况,我现在的输出就是为了练习,即使有不成熟的想法我也逼迫自己去输出,看公号不再只是纯默默看完,更多地尝试留言与笔者对话。
以上便是这周受学习的启发了解了自己的怪圈,逆向思维确实是个好东西,各个方面屡试不爽,有些改变已经在做了,希望跳出了怪圈的自己会有所突破。